六四爆發的時候,我年紀尚小,還未到入讀小學年齡,對當時周遭的巨變無從知曉。相信我的經歷對很多八、九十後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國內的年輕人,在信息封鎖和被扭曲的愛國教育雙重夾擊下,要了解六四真相,談何容易?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外國資訊的湧入和港澳游的放寬,年輕人逐漸從隻言片語中得到一些對六四的模糊印象。六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原因使這組數字從此被列入政府的敏感詞名單永不超生?禁忌激發了年輕人更為強烈的好奇心。
有關六四的前因後果,《王丹回憶錄--從六四到流亡》正好可為年輕一代填補歷史上的這片空白。
年前,國內舉辦了一個文化沙龍,其中一項討論話題是"時代的青年,青年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和那時長成的一代就有這樣的氣魄。那是中國現代史上少有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共和國在經歷了建國後連綿不斷的殘酷政治運動後,終於有了喘息機會,社會上的學術、政治環境變得前所未有地寬鬆。這時長成的一代人,一方面比前輩更具國際視野、更具獨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比他們的前輩更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更由衷地相信"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故而更渴望為祖國帶來改變。王丹的回憶錄裡給了這代人一個名字--"八九一代"。
然而,這樣的幸福時光轉瞬即逝,隨著黨內保守勢力抬頭,政治形勢變得微妙,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就是其中一個訊號。
歷史的引爆點是黨內開明派代表、前國家主席胡耀邦的逝世。翌日,北京大批青年學生開始自發地一波波湧向天安門廣場拜祭亡魂。他們痛悲胡耀邦之死,痛悲改革之死,更痛悲共和國從此將走向黑暗。為圖力挽狂瀾,這批曾被認為是國家棟樑、天之驕子的年輕人,決心以血肉之軀、以和平方式喚醒政府。於是,一波波靜坐、遊行、絕食在北京學生中拉開。因對保守勢力抬頭的不滿,加上當時中國的政治環境腐敗、通貨膨脹嚴重、各種社會問題紛紛湧現,學生的民主訴求很快得到廣大市民響應,並迅速蔓延至全國。然而,當時誰會料到,一片鐵血丹心換來的是兩個月後的血腥的鎮壓?誰又會料到,被認為是近百年來最好八十年代,最後竟是在一片黑暗中結束?而這片黑暗此後一直伴隨著中國,直到今天。
轉眼間,六四鎮壓已經過去23年,經歷了兩度入獄、流亡海外、取得哈佛博士、台灣任教的王丹,這時撰寫回憶錄,從一個參與者的角度結合學者的眼光,回顧他的半生,特別是對他經歷過的那場波瀾壯闊的運動進行解構、反思、總結。記者有幸邀請到王丹講述他對本書及六四的心得。對流血、改革、人民與國家的關係以及知識份子的角色,王丹有如下一番見解。
王丹:"我覺得是不是流血完全是要看政府那一邊的表現,這完全不是人民能夠決定的,除非人民就決定繼續做順民、做奴隸。責任當然不在八九民運,而在於當局沒有接受學生的要求,是用了六四鎮壓的方式來處理,才會有改革的停頓。當時學生提出的訴求完全不是推翻政府,也不是換一個制度,而是希望原來那個制度做得更好,所以學生才要求跟政府對話。八十年代,人民和國家之間還是有同心同德這種狀況的。六四以後已經很少有人把政府當作人民自己的政府了。今天人民對制度的接受完全是建立在無可奈何的基礎上,根本不是來源於對意識形態的認同,所謂的共產主義和馬列主義已經完全沒有人相信了,我相信即使共產黨員也沒有人相信它了。所以知識份子要重建一些認同,包括普世價值、對中國未來走向什麼樣的民主制度,慢慢地建立新的、取代舊的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有那樣的認同的話人民才有更高的意願進行改變。"
筆者認為,《王丹回憶錄》的出版,其中一項意義在於為外界提供了一個認識六四、了解六四的途徑,但更重要的是,正如王丹在採訪中提到的一點,它能幫助現在的中國人去思考,中國未來到底要走向怎樣的道路。透過這本書、透過六四,王丹向讀者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參加六四民主運動的人,不惜犠牲性命或獻出一生的光景,換取全國人民的醒覺。然而,也許他們昨日的失敗將會成為叩響我們明日成功之門的鑰匙;就是他們的鮮血將鋪墊出共和國未來的康莊大道。這就是六四留給後人最後的財富。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