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國海一帶主權爭議,其實由來已久。最近荷蘭海牙仲裁法庭宣告菲律賓大勝,指中國提出對九段線的歷史權利,沒有法律根據,在南沙群島不擁有專屬經濟區。在網上見到有不少人表態,有人說「犯我中華,其遠必誅」,也有好事之徒叫中國海軍派艦隊到南中國海宣示主權。
習近平在仲裁結果後,只重申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其實仲裁之前,中國政府已經表明不會承認今次仲裁,反映了他們早就打定輸數。不過依中國一貫作風,無論口頭上多強硬,實際上行動卻只會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我不相信中國政府會就海牙仲裁法庭的判決有任何行動,亦正因如此,中國政府才會在一開始便表明不承認今次仲裁,免得要作出任何實際行動。
我不是好戰派,甚至乎我對好戰派有著某種厭惡和鄙視。其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難得地有一段如此長期的太平盛世,甚至美蘇冷戰多次衝突,也沒有擦槍走火,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色的外交家精準地掌握形勢,一次又一次地化險為夷。其中一個我極為欣賞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他在七零年代安排了尼克遜訪華,成功利用中國牽制蘇俄在亞洲擴張勢力。歷史亦證明,當年美國對華的策略正確,至今我們仍然在享受著和平的紅利。
2012年基辛格發表了《論中國》(On China),全書一共十八章。最初的三章,所寫的是中國歷史。在基辛格眼中,主宰了中國統治的,不外乎傳統儒家對秩序和穩定的渴求,以及孫子兵法所反映那種避免正面衝突的價值。當然,近代中國也有涉及戰爭,但當中最慘痛教訓,全是在自己國土上被擊敗的經驗。將這些宏觀而又深遠長久的因素綜合起來,不難見到中國其實極不可能只就這一次海牙仲裁法庭的判決作出軍事行動。
在《論中國》基辛格形容中西外交策略的不同,就有如象棋和圍棋的分別;一般西方的外交家,眼中的國際就像象棋,棋子相遇不是你傷就是我亡。而中國外交家的世界,卻似圍棋棋盤。可能也是這個原因,中國人講國際局勢,更常用到「圍堵」和「突破」等形容詞。
基辛格的《論中國》,反映了美國外交系統對華的理解和思維。讀這本書的意義,除了是了解歐美國家的外交官怎樣看中國,有時外人對我們的看法,比我們看自己更客觀、準確。
《論中國》由第四章起,講到由毛澤東到蘇共與中共的矛盾,尤其是第六章至第九章,更可以說是全書重中之重;當中講到基辛格與中共最高領導人打交道的親身經營。在基辛格眼中,就算狂妄如毛澤東,在處理外交事宜,也是現實先行,意識形態只是掛在口邊行禮如儀。毛澤東後的鄧小平,更加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鄧小平之後的中共領導人,在基辛格眼中,已經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所以,再強硬的姿態,只是裝出來給國民看的;真正有經驗的縱橫家,不會認真對待。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