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背後》一書,處處都浮現香港記者在內地採訪的奮進精神和用心用力。短短幾分鐘的報道,原來要經歷整個採訪團隊的努力刺拚搏,才能呈現觀眾眼前。例如青藏鐵路通車,採訪部為確保在五十多小時車程中,每天都可播出新聞故事,便需要部署在沿線四個車站接應,帶走拍好的錄影帶,立即傳送返港播放。又比如採訪四川地震,有線電視派出幾支隊伍,以不同的方法,如解放軍的直昇機、衝鋒艇以至徒步前往,當中記者的死纏爛打、鬥志昂揚,不是新聞報道的畫面可以見到。
同樣值得讚賞的是記者對弱勢社群的關懷、對社會不公平現象勇於揭露的決心。呂秉權繼續跟進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冒險犯難,阻撓重重,人身安全不時受到威脅,也始終要「替不幸逝世的人和他們的家人說話,還原事件的真相」。林建誠採訪四川山區彝族人所面對的生活困擾,不論是貧窮、吸毒還是愛滋病問題,不外是提醒社會,在中國沿海城巿走向繁榮的同時,一些內陸地區卻依舊落後,值得大家深思。
無疑,香港記者採訪的內地新聞,不少屬於惹人注目的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等等突發事件,但從書中看到,隨住香港記者在內地設立記者站,他們不時亦有深入報道,發揮監督權力的作用。例如有關形象工程的報道,有線記者曾經走訪內地多個省巿,把建築宏偉、佔地廣濶的政府大樓呈現眼前。一些座落落後地區的昂貴建築物,相比近乎危樓的農村學校,可謂荒謬的對比。其中地震災區綿陽巿,仍在災後重建,其人民法院辦公樓竟然按照白宮的規模去築建,令人嘆為觀止。
記者可以長期駐守內地,與當地人同呼吸、同生活,顯然有助他們了解普通人的喜好、感受和期望,更可以從日常生活發掘採訪題材,令香港人看到的中國,不僅是領導人,也不僅是大塲面,而是普通人生活其中的中國。例如林建誠的系列報道「廣州深度遊」,便着眼於「小人物、小事件和小景點」,以點出廣州社會面貌的特色和變化。
本書的特色除了讓記者講述內地採訪的辛酸、困難,記錄了記者不懈的鬥志、嘗試和突破,更有不少篇幅供記者認真反省。胡力漢體會到電視報道的限制,鏡頭前後,受訪者的想法可以判若兩人。他又慨嘆社會大眾以至新聞記者對一些不斷發生的事情,如地方政府欺壓村民、維權人士受到壓迫、不少地方的貧窮問題,日漸變得麻木,冷淡對待這些社會不公平問題。這樣下去,社會發展的走向實叫人擔心。
全書盡屬經驗之談。雖然沒有系統地探討中國採訪的目的、議程、方法和策略,但難得的是,記者娓娓道來,把自己心底的抱負、目標、考慮以至挫折、寄望、手法等等,通過真人真事,說得清清楚楚,也讓我們看到,內地採訪雖然難關重重,但精誠所至,總可以找到跨越路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