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海內外唱好之聲,高唱入雲。但一片讚歌之外,亦不乏警世之音。其中如郎咸平教授對中國經濟的批判,往往獨排眾議,逆流而上。《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一書更指出中國經濟只是表面繁榮,背後卻是危機四伏、四面楚歌。
作者認為中國經濟已到了發展的樽頸,下一步經濟改革的重點,不是什麼巿場化、私有化等空泛口號,又或者什麼"宏觀調控、微觀搞活"的陳腔濫調,而是老老實實,面對權力傾側、貧富懸殊的問題,放棄一味追求經濟增長,不擇手段,改以"社會改革和社會公平為突破口",讓經濟發展為全民服務,達致共同富裕、人人受益的目標。
作者有此想法,是鑑於中央投入四萬億元的振興經濟計劃,以及十六萬億地方政府貸款,結果雖然有助推高經濟增長,卻又造成物價暴漲,也讓一些國企有機可乘,運用其壟斷地位,提高價格牟取暴利,令人民生活百上加斤,而經濟由固定資產投資帶動,亦往往不顧後果,背離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原意。
這種發展模式下,一面是通貨膨脹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優勢,高端工作流向發達國家,低端工作又轉到其他發展中國家,製造業前景不明;而另一方面是國企壟斷巿場,如五大銀行和三大石油公司,人為地抬高價格,也令民營企業難以立足。作者指出,這些國企雖年年賺大錢,卻不是由於管治優異、效率高超,而是受到國家保護,得到財政補貼、信貸補貼、地租補貼、以至資源稅補貼。加上以其現有優勢,將壟斷勢力伸向相關巿場,如石油公司除了經營石油,更自行營運加油站,並逐步壟斷天然氣巿場。換言之,國企的龐大利潤是由於享有大量特許經營項目、加上巨額補貼和低息貸款,完全是佔用大量國家資源的結果。
從電力到民航,再由電信到汽車,作者分析一些國企的反競爭行為,它們的既得利益正卡著進一步的改革,無法推進。他們又以金融業為焦點,指出銀行能夠每年獲取巨利,是靠壟斷地位,以較大的存貸利息差(有些達到7%)加上各種各樣的手續費和佣金。又如股巿方面,作者批評內地證監會不作為,以致亂象紛陳,如分紅佔利潤不到百分之五、香港紅籌股重投內地國際板來圈錢、股票稀缺導致估值十分高、業績造假公司從輕發落等。整體而言,中國金融業與國際標準仍有一段距離,巿場秩序混亂,投資者保障不足。
面對重重弊端,作者認為未來的經濟改革必須重訂目標,不再盲目追求增長,而必須謀求共同富裕、藏富於民並且以民為本。他們批評現行制度,導致大部份老百姓收入低但生活成本高,拉濶了貧富懸殊,也令內部需求不振,相關工業亦無法崛起。例如,即便是在北京的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也不外三千多元,面對房租貴、物價貴,加上各種費用,可謂左支右絀,只能維持溫飽,卻"生病、不能置房、不能買車,甚至沒錢孝敬父母",而宏觀的效果就是難以形成中產階級,以穩住迅速變遷中的社會。
對症下藥,作者認為改革的核心不該是經濟,而是社會變革,讓所有人有平等的立足點,如廢除戶籍制度,推行普及教育,減輕民營企業負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拉近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與此同時,政府應改革稅制,減輕百姓負擔,並把稅收投放到教育、醫療、交通、社會保障、勞工保障、環境保護等,提高收入再分配的效能。
為確保經濟改革以民為本,為民服務,作者特別強調政府必須賦權人民,讓他們有權力保護自己的利益,如充分利用非政府組織,以維護公眾利益,或者立法保護檢舉不法行為的舉報人等。總言之,進一步經濟發展取決於政治改革,令政策依循社會平等的原則和公義的規範,否則不擇手段的改革注定會把中國引入歧途。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