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書評】《文革的起源-公有制啟示錄》

0:00 / 0:00

文革,對我來說是一個歷史上的傷痕,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過去讀過不少關於文革的書,都是由過來人根據第一手經歷寫成。蘇福忠的《文革的起源-公有制啟示錄》也是一樣,但不同之處在於,現今已年屆花甲的蘇福忠,當時只是一名稚子,而這本書,也是以一名稚子的眼光,從1958年之後的人民公社開始,講述在純樸的農村生活,怎樣一步步走進全民瘋狂的十年浩劫。

蘇福忠,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英語系,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外文編輯,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外國文學編務,著作等身,也獲獎不少。他雖然文筆秀麗,但在行文用語中,往往帶有一種拙樸的質素。就算不將《文革的起源-公有制啟示錄》當作歷史的記錄,這本書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

文革究竟是怎樣開始?是簡單地因為毛澤東一聲令下,全國在一瞬間就瘋狂起來嗎?常言道,歷史永遠都是以當代人的視野,來理解過去的事情。文革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發生,人與人之間,也不應該有無緣無故的恨。簡而言之,在蘇福忠眼中,純樸的鄉下人,經過人民公社和之後的困難日子,人為了求存而道德淪亡。事實上,在書的結尾,蘇福忠很坦白地引用他自己在另一篇散「恆產者的文化沉澱」所寫的:「無產者無文化,有產者有文化;有恆產者有恆心,有恆心才能有文化積累,而文化只有積累起來,才能給人以啟示。」

無錯,當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被受威脅時,甚麼道德倫常也不再有約束力。在書的第一部,講述在艱難時期,一個又一個的鄉民,在公田裡偷糧食。本來,只有幾歲大的蘇福忠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到後來見到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原來每個都在幹偷雞摸狗的事。漸漸地,他也發覺到原來道德是甚麼一回事。

蘇福忠在批評的,不是某個時空發生的事,而是恆久而簡單的道理。這本書不只是對公有產的共貧作出反思,也是對社會普遍狀態作出評價。

究竟蘇福忠怎樣評價今天的中國?請容許我借這本書在序言中的一句,來概括形容:「⋯⋯徹徹底底地破壞過般,一點新的東西,都沒有建立起來⋯⋯」我覺得在隱隱然之間,作者不但將一段歷史忠實而漂亮地記載下來,他也是在提醒我們,歷史不但比想像中的接近,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圍繞著我們。近日,有不少人都提出,究竟在這一片土地上,會再發生像文革般的浩劫。我想,這本書提供了一點端倪,讓大家好好思考。

話說回頭,假如要問我這本書有何不足之處,我會說作者從微觀的角度,未有分析到民族主義的影響。又或者,民生主義只是弄權者的工具,根本不是文革的元素之一。這一點,我也沒有答案,還是留待各位繼續討論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