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的興起,對泛民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一直以民主回歸派自居的泛民主派,如何回應年輕一代對維護本土權益越來越大的呼聲?而在去年出版的《香港革新論》,正正相對溫和泛民學者對城邦論,甚至獨立論等本土論述的回應,試圖在本土與傳統泛民之間,尋求一條新的出路。
《香港革新論》由新力量網絡學者,曾經擔任香港政府行政主任的方志恆教授牽頭,全書分六部分,包括由方志恆所寫的全書綱領,之後由不同作者在香港人身份、香港政制、抗共策略以及保持香港優勢四個範疇中作出討論,最後由曾經擔任香港政府政務主任,現為時事評論員和法律學者的王慧麟教授作出總結。
方志恆寫的全書綱領,就正正是全書的核心,方志恆提出香港要有新民主運動,代表全香港人「主體意識」,深入社會各界建立在地群眾組織,在香港抵抗中國的政治操控。2047年後香港的政治前途問題,將會變成二次前途問題,因武必須爭取超越所謂五十年不變大限的永續自治。
《香港革新論》對香港政壇的影響力,其實不亞於陳雲所寫的《香港城邦論》,因為泛民年生代所提及的不少主張,包括對2047年前途問題的討論,甚至提出「永續自治」,以至就2047年的前途作出公投,都不乏《香港革新論》的影子。甚至由學民思潮蛻變而成的政黨組織香港眾志,論述的基礎,都多少有《香港革新論》的影子。香港眾志的黃之鋒認為,《香港革新論》是開啟了2047年前途問題的討論。
對城邦論、民族論、獨立論、歸英論這些論述的支持者而言,《香港革新論》或許太溫和。但對不少在捍衛香港自治,與支持香港回歸,認同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泛民支持者而言,《香港革新論》確實提供了一個可以解決兩者之間矛盾的論述選擇,在捍衛自治以至香港自身權益時,不一定要否定中國認同,亦不需要像陳雲的城邦論般,雖然認同中華文化,但涉入大量不少新生代有所保留的儒家政治學說。
而《香港革新論》這本書真正刺激泛民支持者思考,那是《中英聯合聲明》下的五十年不變保證,在可見將來會完結,但中國政治的進步速度,好像並未有1984年趙紫陽與戴卓爾夫人於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那麼理想。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接近二十年,但中國並未有跡像實施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香港和中國之間制度差距相當大。那2047年後香港往何處,就變成了泛民主派支持者無可回避的課題。而現在提早對2047年作出討論,也總好過太遲提出討論,香港人要被迫接受一個匆匆定下的結論。
但香港眾志黃之鋒,就批評《香港革新論》回避了香港主權問題,在上世紀決定香港前途時,都並無實踐主權在民,由香港人自決主權歸屬,那為何現在又不能實現所謂主權自決。
"香港革新論想不處理主權問題下,去爭取永續自治,但為何香港革新論為何會覺得不需要主權自決就可以換取自治?要搞貨真價實的自決運動時,不能只能講自治,而不講主權問題,香港主權並無香港人認受。"
另一方面《香港革新論》有一個課題,那就是一如其他獨立或本土論述一樣,都未能回應,一旦北京拒絕2047年後永續自治,那香港人可以如何回應?在這方面,香港民族論者的答案是最乾脆,那就是以任何策略或戰術上可行方法,尋求香港獨立。但對於《香港革新論》的支持者,如果北京拒絕2047年永續自治,那可以怎辦?而《香港革新論》提出的戰略,又是否足夠令北京接受2047年永續自治?相信這一連串問題,都有待《香港革新論》支持者去解答,也將是采納《香港革新論》類似理論的泛民新生代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盡管暫時未有一派本土派的論述,真的很好在戰略和戰術層面回應現時北京蠻不講理的態度。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