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書評】《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

0:00 / 0:00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文人也有士大夫。但嚴格來說,文人和士大夫,又未完全符合知識分子的身分和功能。周非在《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如是說:「真正的知識分子,是知識的探索者、承載者、傳播者、運用者和捍衛者。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統治者軟硬兼施的政策下,從士到策士、再到謀士、最後到進士,逐步喪失了上述功能,一步步地蛻變,直至淪亡。」

周非,是暢銷歷史書作家,也是「周非文化創意工作室」是創辦人,作品以推廣中國文化為目標。從字裡行間可以見到,周非對傳統儒家和士大夫階層,並不是絕對推崇。反之,意識形態產近似現代社會主義的墨家,周非對其沒落明顯有一定的婉惜。對法家的始祖管仲,也見到周非在言辭之間有種肯定,更多次提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法家代表人物,思想有如今天的國家主義。所以,此書書名雖然是《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但更貼切地說,這本書是針對傳統士大夫統治階層的批判。

中國的知識分子,由策士到謀士到進士,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越來越狹窄,也越來越虛。春秋戰國時代,一代又一代的霸主,身邊充滿盡是不同主張的策士。當時的知識分子憑一己之見,改變國運,甚至國際大勢。在周非眼中,這些憑知識掌握權力改變世界的知識分子,代表了知識份子最有影響力的日子,但諷刺是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旦被權力所吞噬,則往落得悲慘收場。極少數例外,如協助越王勾踐的范蠡,正是懂得在適當時機從權位退下的代表人物,而其他在同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幾乎無一人能夠全身而退。

周非借春秋戰國的知識分子歷史,為全書定下了主調,接下來就是講知識分子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淪亡。列國競逐爭雄,求才若渴,知識分子晉身權力階層,其實已經是降了一格,由「士」淪為「策士」。借周非的說法,就是「只有韜略,沒有立場」的機會主義者。在周非眼中,像商鞅、蘇秦、張儀等策士,其實都是歷史上的悲劇人物。然而,春秋過後,天下歸一,統治的本質變易,知識分子和統治者的關係也發生變化,由還有自由選擇的「策士」,再進一步淪為只有為一家姓天下的帝王服務的「謀士」,知識分子階層已走進了淪亡的不歸路。

到最後,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統統穿上了為奴才而設定的「進士」朝服。一般傳統的中國歷史觀,對隋唐開科取士均推崇備至,認為是統治者用人不拘一格的德政。可是,在周非眼中,科舉制令知識分子眼界更窄,更務虛。發展下去,中國已經再沒有真正獨立而自由的知識分子階層,中華文化也再走不出自己設下的圈套,一直沉淪下去。

周非的觀察,其實很值得今天的中國人反思。雖然我對兼愛非攻的墨家沒有一點同情之意,但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我倒是老莊學說的追隨者。一直我都有個疑問,就是為何黃老無為而治的智慧,緣何自漢後般一直邊緣化下去。這本《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或許從某一個角度,為我解開了部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