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摧毀不了的童真》仿如一部近代戰爭史,日本戰地記者山本美香曾經歷「波斯灣戰爭」、「伊拉克」、「科索沃」及「車臣」等戰役,目睹戰爭的殘酷,尤其對小孩造成永不磨滅的創傷。作為記者,她不畏戰火,踏遍烽煙四起的戰地,為的是帶來真相,希望世人關心戰爭的問題,2012年她不幸在敍利亞中槍身亡,這本書可算是用生命完成。
閱讀這本書,可以了解戰地記者的工作及內心掙扎。山本美香在書中序言,解讀戰地記者的工作,直言曾一度失去自信,因為在戰區醫生被視為神,他能夠拯救生命﹐而記者能做的十分渺小;但在2000年她前往阿富汗,採訪一名喪子的難民父親時,對方流淚感謝她不遺忘難民的存在,她重新感悟到記者的職責。
她在書中這樣說:「記者的工作,有時可能沒法帶來顯而易見的巨大變化,甚至深受無法立即幫助到人的焦慮之苦。不過,它仍具有得以逐步消滅名為"衝突"這個病魔的潛力。」
書的前半部分,作者帶領讀者深入戰亂的伊拉克及黎巴嫰,她從戰爭為何爆發,炸彈落下之後,會造成怎樣的破壞,到近年戰爭的"定點轟炸"模式、戰爭的氣味,以至看見民居被摧毀的景象,她都用人性角度說出戰爭是訴諸武力的復仇,郤犧牲很多無辜民眾的寶貴生命。
除了戰爭爆發的傷害,山本美香亦以女性角度,逐一剖析戰後對民眾身心的傷害。她形容戰爭可怕,但戰後遺留下的"惡魔武器地雷"更可怕。她指出,"分散於全世界衝突之地的地雷總數,推估約有一億一千一百萬顆之多。據聞光是地雷埋設數量最多的埃及及境內就有二千三百萬顆…"。她透過描寫踩地雷的少年被截肢及"幻肢痛",道出地雷令戰爭存活的人帶來的恐懼。她曾經與非政府組織的掃雷隊同行,到科索沃的村落了解如何探測地雷及未爆物,山本美香發現,當地大部分自願者都是女性,她們為孩子有個安全的未來,甘願冒險加入除雷小組,她更為這批勇敢的母親做訪問。
此外,作為女性,山本美香尤其關注孩童在戰爭中受到的傷害。為此,她深入烏干達,了解被游擊隊俘虜的孩童,被威迫成為游擊隊員的悲慘經歷。她在書中形容:「在衝突之地戰鬥的,並非只有大人。十來歲的孩子被迫持槍,跟著成年人士兵一起上戰場,據聞全世界有超過三十萬名童兵。」
原來烏干達古魯巿有兩間童兵保護中心,救出千多名心靈受創的孩童,幫助他們康復。作者在保護中心接觸已經"士兵化"的孩童,其中有8歲的小孩,他們被帶進叢林,接受槍枝訓練,跟著游擊隊到處襲擊村落,每日活在恐懼中。但山本美香説出最大的悲劇,是這些孩子即使獲救,部分人受殺人的罪惡感折磨,十分痛苦,即使戰爭結束,也沒法重新生活,他們活在自責中,有小孩拒絶上學或被家人離棄,可能終身背離世界。
踏入書的後半部分,山本美香在戰區調查戰爭的成因,她以伊拉克戰爭作為個案,曾到戰區採訪伊拉克不同背景的巿民,得出多個看法。她直言在戰場上,所謂正義是互相對立的看法。伊拉克人民十分矛盾,之前美軍向他們投下炸彈,令海珊政權下台,其後美軍繼續留在伊拉克保護他們的安全,他們感到困惑。於是在戰後,伊拉克人攻擊駐守當地的美軍日漸增多,這些武裝勢力認為反抗美軍才是正義行為,而美軍郤認為他們發動的是恐怖襲擊,美軍亦不明白,他們幫伊拉克人守護家園,為何反而受到攻擊。
作者有這樣的形容:「雙方都認為自己為正義而戰,因此衝突也遲遲無法順利解決。事實上,像這類相互對立的正義主張,經常是引發戰爭的近因所在。」
此書的編輯劉偉嘉認為,女記者在戰地的報道實是突出的主題,這位作者在2012年殉職,當年各地對她的死訊有不少報道。山本美香是一名戰地女記者,這本書跟別的戰爭書籍很不一樣,那些都是軍事武力或政局的報道,但她寫出戰爭柔軟的一面,例如掃雷犬如何培養,又或戰地小孩經歷痛苦所需要的心理治療等,這本書能夠在殘酷戰爭背後展現人性的一面。
劉偉嘉說:還有一些那種失去父母的小孩,甚至被抓去當童兵的小孩,他們內心有怎麼樣的痛苦,跟怎麼樣去做輔導,回到正常生活。就是一些比較柔性面向的報道,所以這本書讓人覺得可以看到戰爭殘酷背向,比較温柔的一面,也比較有希望的一面。
享年45歲的山本美香,作為戰後一代的日本人,自1996年起勇闖戰場尋找真相,實在令人敬佩。整本書的著墨都在反思戰爭的禍害,不時流露原子彈對日本人留下的陰影。不過,如果山本美香能夠同樣反思日本的軍國主義,導致侵略其他國家所造成的戰爭禍害,這本書的價值會更高。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