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從獨裁到民主:解放運動的概念框架》

0:00 / 0:00

1年前的佔領運動,令到香港引起世界各國關注。今天,這場運動完結,國際輿論淡化,但是,香港仍不斷有人再思這場運動的意念,並分析整場運動的'失敗'。在當中不斷反思的,有牧師劉志雄及其一群信奉耶穌基督的弟兄姐妹,他們更自掏腰包複印這場運動整體的意念源頭的一本書:《從獨裁到民主:解放運動的概念框架》,並免費派發予香港市民大眾翻看。

《從獨裁到民主》一書作者是美國人吉恩.夏普(Gene Sharp)。他撰寫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教人如何推翻獨裁者的指南。該書於1993年出版,之後,更被翻譯成24種語言,由緬甸到波士尼亞,以至中東茉莉花革命,不少示威者都閱讀過這本書,因而吉恩成為一些獨裁國家的統治者的眼中釘。

吉恩曾經歷牢獄之災,1953年韓戰時,他抗議徵兵。不過,令他感受到非暴力的重要性則在他仍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生時,目睹整個世界一團糟,感受到二次大戰對人類帶來的禍害,暴力對社會只有破壞無建設,認為人民需要有一套法則遵守方可爭取到長治久安的和平。

全書共有10章,最後一章是附錄,紀錄了198種"非暴力行動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由社會性的不合作方法,以至經濟性的不合作方法如經濟性抵制、罷工等都有陳述,即使政治性不合作的方法如拒絶幫助執法人員等也有多樣性的建議。吉恩指,縱使邁向民主的國家數量增多,但是,"獨裁的問題源遠流長","在極端的情況下,社會上的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宗教機制---除了國家機器以外---被有意削弱,受到控制,甚至被國家或執攻黨用新的機制代替,以便控制整個社會。民眾往往被分化(變成一群孤立的個人),不能共同努力來爭取自由,彼此不能信任,甚至不能主動做出任何舉足輕重的事"。縱使面對這樣,吉恩仍不信奉暴力可以結束獨裁統治。他認為"這些人往往勇敢戰鬥,付出很高的苦難和生命代價。他們的成就有時很了不起,但很少能贏得自由。暴力反叛能觸發殘暴的鎮壓,結束往往使民眾比以前還要軟弱無助。"

吉恩認為人要認清現實,要想最有效和以最少代價打倒一個獨裁政權,需要先解決4個問題,當中包括必須要增強被壓迫民眾的決心、自信和抗爭的技能等。不過,也要認清獨裁政權也有弱點,包括下屬由於害怕得罪上級,可能會不報告獨裁者決策所需要的準確或完整的信息。吉恩認為要達致和平,也不能盲目,跟獨裁者進行和平談判前,必須要有極清醒的思維,若屈服於殘暴者的鎮壓意志和消極默認時,這並不是真正的和平。

劉志雄牧師指,自佔領運動的意念出現到運動的結束,市民對"和平非暴力的公民抗命"的真正理解仍是不足。在運動期間,更曾有人呼喊"勇武抗爭",這更令他感到莫大憂慮,當中除涉及道德問題外,更是一個不智的做法

劉志雄:我們用武力時,這正是政權的強項,我們就用最弱的撼動其最強的,這是不智的。

他解釋不智是因為人民並沒有合法使用武力的權力,只有政權才有,兼且這正是政權最大的力量。此外,武力更會不斷升溫。

劉志雄:武力會升溫的。假設人民有武器,你用此對付政權時,政權可能會用武力鎮壓,民眾若再有武力時,它(政權)又會更升級,這在當中可能會產生很大的混亂。

他明白,掙脫獨裁管治不是一朝一夕可達致,需要時間及耐性,但是,他認為以非暴力的手法抗爭才可換取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更相信每次的非暴力的行動都可以做到一點點的改變。劉志雄指,看罷吉恩的書後,回顧整場佔領運動,他覺得在當中要汲取智慧。

劉志雄:要定清楚行動的目標及要不斷調整策略,若一個方法不能便要很快調整另一個,再者,我們必須要承認要有組織,縱使運動期間有聲音說要拆'大台',但到最後其實是需要有組織的。

縱使此書的出現是在佔領運動後,但是,在派發了約5000本書後,他聽到有些人的正面回應。

劉志雄:覺得有疑惑,他們覺得雨傘運動未能立即達到目標,但亦質疑是否真的要用勇武抗爭?看完書後,他會覺得用和平的方式才會更加有效。

他強調,縱使有人會支持勇武抗爭,但是,絶大部份人仍是支持非暴力手段,這樣方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及參與,力量才能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