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以來,活在極權或半極權體制裏的人民都渴望民主體制,但是,極權者卻會道出不同理據指民主不是好東西,又或民主不是靈丹妙藥。究竟民主是什麼?如何能達致民主?這些都是爭取民主的人想知的問題。今集介紹的一本好書相信能基本上滿足爭取民主的求知者的願望。
"民主轉型22講"由美國著名政治學者Larry Diamond戴雅門撰述,再由12名結集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的政治學者成立的學術委員會審閱當中的翻譯。全書共有22講,由"什麼是民主?"到"未來的民主"都有講述,戴雅門用最淺白簡單的講法,把社會科學有條不紊清晰講述。
學術委員之一的鄭宇碩承認,此書的對象不是在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的人,而是一群沒有讀政治但是對社會發展甚為關注的人而設,希望他們能明白民主制度不是有了選舉就代表有民主,民主制度的出現必須要經過文化的栽培及岐嶇的路途方可達致。
戴雅門在書的序言,便以"致中文讀者"為題撰寫了一篇感言。他說,中國人民能用母語閱讀,對其具有特別意義,因為中國去何處去?會是未來數十年的重要課題。他指,"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隨着經濟的發展,當年輕人在更富裕、更舒適的物質條件之下成長時,他們的價值觀會發生變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物質方面的進步,他們要求自由、自決和尊重,即人的尊嚴。"情況就恰如2名學者英格哈特及瓦采爾所言,這些人力求"擺脫威權統治"。
回看近3年間,香港社會發生重大變化,香港的年青人不時被批評"無禮貌",甚至被斥責不懂尊重別人,此舉是否顯示他們不明民主的真正意義?鄭宇碩相信,情況就是這樣。
鄭宇碩:我們相信是這樣的。我們相信民主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基本的出發點就是相互尊重。大家是一個人,就有其基本的尊嚴,有其基本的權利。民主當然也有一種包容的精神,不是'我勝了選舉就可大力打壓你,我掌權就把反對派趕盡殺絕'。
他強調,人要相互尊重及包容,承認社會有多元化的利益及文化的聲音,明白民主的真正意義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價值理念,若真正明白民主,便會學懂尊重人,人民若能做到,生活會充實一點。
書中對民主品質的多種要素也有提到,當中包括自由、法治、問責、文官治軍、競爭性、多樣性、參與度、平等、回應性、公民文化及國家效率。"回應性"的意思除了是政府對人民的要求做出回應外,且要"確保有些人民主權,這不僅在選擇領導上,而且在選擇政策和利益分配上。而且政府的政策會隨民意而與時俱化。"
戴雅門對中國共產黨的願望直指失敗告終。他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想讓中國人民和全世界相信,中國(或許還包括亞洲大部份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他們想讓全世界相信,中國或亞洲的獨特價值觀將會繼續讓秩序超越自由,讓威權超越多元。然而,這種努力注定要失敗。"他解釋,從中國的民間社會以致各種媒體,及各種政治抗議活動顯示,足以引證中國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巨變。中國人民將爭取更多民主自由。但是,他說"並非要求立刻民主化","中國要保持政治穩定,其統治者必須要至少開始逐步的改革,讓人民有更多的結社與言論的自由,將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政府和司法體制中分離,並為真正的法治創造條件。"
但是,從眾多的事例顯示,人民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以及司法獨立的願景,跟一個真正的民主體制所展現的現象,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鄭宇碩認為,中國大陸不應隨便抄襲西方的制度及理論,但是,中國要學懂容許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容許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這才是社會求進步的最重要要素之一。
他指,縱使中國的網絡受到嚴控,但是,仍有相當的空間,是因為當權者明白,倘若中國的網絡跟朝鮮的網絡一樣時,中國便無法成為一流的強國。中國在尋求科技與經濟的進步時,也明白資訊流通的重要性,鄭宇碩覺得,倘若當權者能以這精神應用在其他方面,他相信社會的和諧及穩定便有機會出現。然而,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意見有交鋒的機會始終無法實現,他相信,背後的原因是中共要擁有絶對的權力。
鄭宇碩:其實最基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希望維持對權力的壟斷,絶對不容許任何的改變、任何的發展衝擊或削弱他們政治權利的壟斷。
面對香港,他覺得香港人的胸襟及眼光也越來越保守,現時採取保守的政治立場者都是一些有識之士,且曾在著名的大學讀書,他分析促致有這樣的保守態度出現,始終離不開利益問題。
鄭宇碩:但是,他們的著眼點就是既得利益,他們的著眼點可能就是現在的安定繁榮,甚至簡單一句是,只要現在搵到錢就已足夠,避免其他的阻礙。
他希望,每一名市民能夠對民主的價值觀有更多探索,思考作為一名市民,其箇中的意義為何?當中的滿足感又在哪裡?明白每個人都應有其最基本的權利及最基本的尊嚴,倘若人學懂了,社會才有長遠的和諧,經濟才可發展,整體市民才可得益。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