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漫步之記者看書】黃小山評:《見證》再版,34年的斷裂和迷失
2016.11.25
自34年前被外文出版社以內部資料首次出版之後,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回憶錄(又名《見證》),去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再版。自此,這本曾影響了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和思想者王小波的著作,在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中再度熱傳。
這兩次再版,也幾乎是兩代人從出生到幾乎成年的時長。書中最大的主角蘇維埃已經死去,被指具有還魂危險的普京的俄羅斯,也已經從胎兒變成了青年。在那裡,肖斯塔科維奇們夢寐以求的民主正在得而復失,在他曾經南邊的鄰居,鐵幕似乎也正在緩慢降臨。
事實上,在20多年來官方的掌控和出版業界的自我審查,當年動輒以內部資料以突破出版封鎖的模式,已成為傳說。出版業內要麼成功學泛濫,要麼娛樂致死。黨國只要政治正確,讀書人常煲心靈雞湯。在這種背景下,肖斯塔科維奇在死亡之後對蘇維埃集權的反手耳光,在大多數時候,依然無法讓中國人會心一笑。
一位被稱為中國具有標杆意義的記者,正在閱讀《見證》。她的理解是,這本書記錄了肖斯塔科維奇,這個傳奇音樂家被蘇聯制度戕害的過程。即便是他們以褒揚的方式,也是在扼殺一個天才音樂人的心靈。而某一天,即便是他已經去世,也成功地講述了自己這種窒息的感受。
她說:因為他當時表現出來的,跟他的回憶錄,並不是一樣的。之前,他在蘇聯式被屬於主流音樂家,是被肯定的,雖然他遭遇了很多批評。但總體來說,還是屬於對蘇聯音樂增光添彩的,只是他的回憶錄裡面才暴露了他的內心世界。藝術家,最需要的是自由,就相當於他呼吸的空氣一樣。曾經有一片文章寫他是時刻等待著被逮捕的音樂家,直到他生命的終結都是在等待逮捕。家裡面備了一個箱子,隨時等待克格勃來抓他。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心很絕望。
這種絕望,其實也是34年前王小波們心裡的想法。對於如今的寫作者和閱讀這來說,絕望並沒遠去。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在講述一個34年前出現的故事,中國的被采訪者也只能匿名。
一名知名作者在面對本台記者時則認為,此書的精彩不僅源於對蘇維埃政權刻骨的嘲弄,同時也呈現了一個天才音樂人和獨裁者之間微妙的關系和心理距離。而相比粗鄙成為常態的文化革命,被指對音樂好奇但實際一竅不通的斯大林,也算是一個不錯的藝術欣賞人。
他說:就是一個20世紀最敏感的藝術靈魂,能夠在斯大林時代一種獨特的心理體驗吧。他對斯大林時代的那種感受,他不是一個政治學家,他不知道專制這些東西的理論化的描述。但他在對人性的善惡的那種判斷,對周遭環境的敏感,是無人能及的。他也是一個內心中非常驕傲的人,因為他的內心世界,也足以跟斯大林的世界對抗,所以呢,斯大林的目的,還是想征服他。因為斯大林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藝術欣賞者,他希望肖斯塔科維奇能同樣地去贊賞他,這個可能是沒有完成。肖斯塔科維奇的世界我認為他也是非常自足的世界,在斯大林的統治下,他那種精神上的不適感反映得非常好。
從首次中文版出版的定價1.2元,到18年前的1998年1月,花城出版社再版,標價23元,再到現在第三次出版的42元售價,肖斯塔科維奇沒有意料到,他留下的《見證》,在中國首先以直觀的方式,清晰刻畫兵見證了這個國家物價飆升的事實。
而在長期動輒管控的業界,新生代讀者群還系未知,而初版時的思考者的背影已無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