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海藍評《中英街一號》
2015.11.27
《中英街一號》是一部以香港歷史為主題,並探索這個城巿未來的電影劇本,編劇嘗試透過追溯六七暴動的一段歷史,前瞻2017年香港的處境,穿越兩個時空,以經歷六七暴動的過來人,解開受雨傘運動洗禮的年青人心結,寓意深長,深具本土特色的劇本。
閱讀這本書,可以透切了解香港人最難忘的六七暴動歷史,因為它融合了劇本、歷史研究及訪談,結合而成書。作者為電影導演趙崇基及編劇謝傲霜,他們花數年時間走訪曾參與或見證六七暴動的各方人物,並搜集事件的歷史資料,寫成非常具有香港色彩的電影劇本,一個超越歷史的劇本。
誠如作者在劇本前言所說,「1967年與2017年,關於香港,關於社會的動盪,別想太多,一切的環境與背景實在太不一樣,無法比較。只是,在兩個時空,都瀰漫著催淚彈的煙,以及用各自方法想香港變得更好的人。」
劇本的首部分發生在1967年的沙頭角,一批高中學生,正值六七暴動爆發時期,主角17歲的蘇振民及李麗華為沙頭角的原居民,他們在九龍的學校就讀,部分同學來自中產家庭,與沙頭角居民的生活及理念不盡相同,而二人的父親與沙頭角大多數村民一樣,參與《抗英反暴》行動。
振民是一名熱血青年,走在運動的最前線,他反對資本主義剥削勞動階層,並跟隨父親投身工人組織的抗暴行動,同時亦照顧大陸偷渡到沙頭角的區永權,2人在港島一場遊行抗議中受傷失踪,振民最終傷重不治。而麗華與同學在尋找父親及振民的過程,了解到港九各個工會在抗暴行動的背後真相,工人及學生有死傷,中港警察均有死傷,情況危急。麗華為見振民亦無辜捲入政治漩渦,逃離現場時被警方拘捕,最後被法院以非法集結及襲警罪,判入獄3年,振民和麗華的人生可說在這場暴動劃上句號。
劇本第二部分轉至2017年的沙頭角,主角換來兩名17歲沙頭角青年蔡日朗及鄺慧思,他們同樣參與社會運動,時值政府擬開發沙頭角邊境,農地發展成中港商業城,遭村民抗議反對。六七暴動被炸傷腳曾遣返大陸的區永權,其後再偷渡回沙頭角並結婚入籍,他一直靠耕田維生,今次改建受到影響,他亦在抗爭行列。同一地點換了時空、換了另一批年青人,他們曾經歷雨傘運動,同為美好的未來抗爭,這批年青人都有上一代年青人的影子,同樣堅持理想。
這個劇本可看性在於它對不同理念的運動,沒有否定,它在反映年青人以至村民對這片土地的真實感情,不同時代同一個抱負,為打拼更美好的「香港」。編劇由經歷兩代社會運動的區永權,向在示威衝突受傷而意志消沉的沙頭角學生,道出抗爭不在朝夕,他以六七暴動為例,不是這場暴動,大陸沒想過收回香港,而香港左派想藉此文革方式揚名立萬。不過,香港政府因此想辦法搞好這個城巿,成立勞工保障條例及廉政公署等,他勸喻學生凡事要看遠一點,不要為眼前失敗而氣餒。
曾執導17部香港電影的趙祟基,被問到新作品《中英街一號》要帶出何種訊息。他坦然表示,不明白年長一輩為何對雨傘運動的年青人有負面看法,他曾向經歷六七暴動的前輩交流,當年你們也一腔熱血走上街頭,反對你們認為不公平的事,包括港英政府的統治或中國人受到不平待遇等,今日部分人已成為權貴,為何現在雨傘青年同樣為公義走上街頭,這些人郤責難他們違法,當年六七暴動也是違法,因此他在劇中由過來人(區永權),為年青人帶出正面的訊息。
趙崇基說:我會奇怪為何這班人老了之後會這樣看,甚至現在一班年長的人,他們年輕的時候也參與過一些社會運動,現在他們轉軚去罵走上街頭的人。我對此事實在看不過眼,亦非常不明白,於是我覺得(劇本)內需要有這樣的人物,去表達這個想法。
《中英街一號》其實是講香港人的故事,反映兩個時代的香港年青人的抗爭心態及經歷,尤其2017年是想像時空,沙頭角征收農田建中港商業城是虛構情節,編劇亦浸入雨傘運動元素,例如2017年的兩位年青人都有雨傘運動情結,以及沙頭角征地示威場面,亦有人撐起黃色雨傘。眾所週知,2017年是香港關鍵的一年,因為普選行政長官,但劇本不是政治紀録片,所以沒提及普選的情節,反而集中在沙頭角的人和事,對這個城巿的感情及無奈。
除了《中英街一號》的劇本外,書中還載有六七暴動歷史的延伸閱讀,包括沙頭角村民、鬥委會、六七少年犯、警隊隊長、記者及歷史專家、學者等的訪談及文章,嘗試還原歷史真相,令讀者可以反思這場六七暴動。
(我是海藍,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