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如果我告訴你,你還會愛我嗎?》

0:00 / 0:00

不少大學生畢業後,會馬上搵工,又或旅遊一番。但是,有多少人會想到做義工,跑到老遠的地方協助一些被社會遺棄的弱勢社群?當然,答案是有,只不過,人數有限。今天想跟各位聽眾介紹的一本好書,作者正是這類"稀有"的人,他博士畢業後,賣掉心愛的車,背著巨型的背囊,獨個兒跑到雲南去服務一群毒犯、殺人犯、艾滋病患者等身心受創的人。這人的名字叫李駿康,他親筆撰寫的書名為《如果我告訴你,你還會愛我嗎?》。

驟然聽到《如果我告訴你,你還會愛我嗎?》,可能不少人會覺得這是一本有關愛情的書。某程度上,這的確是一本有關愛的書,但是,卻超越了男女之愛,而是觸及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愛,而這個"人"更是被社會唾棄的一群。

《如果我告訴你,你還會愛我嗎?》可以講是一本阿康的日誌,這日誌紀錄了他在雲南省兩年義工的所見所聞及內心感受。

首年,阿康先在昆明一所流浪兒童服務中心工作,翌年,他便到大理的艾滋病患關懷機構裏服務,最後更轉到保山的戒毒所做。單憑他前赴的省市兼服務的機構看,相信聽眾不難猜估工作的難度,但是,在書中仍不難見到阿康從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過,這也不代表他喜歡自我麻醉,倘遇上一些不平的事發生,他的內心少不免會糾結一番。

書裏紀錄了他在艾滋病關懷機構服務時遇到的嚴姐。嚴姐,九九年因貧血暈倒送進醫院,之後方得悉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孰料,親人未因為她的病而給予照顧,相反,卻遭家人摒棄,一個人獨自撫養稚兒。無奈,重病至嚴姐已難於有自理能力,剛巧同機構裏的另一名因販毒判監十年的江姐獲釋後,社會拒予接受致未能覓得一份工作。阿康面對兩名生活同樣拮据,但又極需別人幫忙的人時,靈機一觸,把二人"撮合",加上中心給予少許薪酬上的幫忙,令到嚴姐無須承擔力不能付的工錢請江姐幫忙照顧自己,而江姐亦未因為工資的過低致未能維持生活。

只可惜,嚴姐終敵不過病魔的煎熬,離開人逝。她的死除令性格硬朗的阿康也掉下男兒淚之餘,更讓他眼界大開,因為醫生口中講的每句話都是錢,有錢才醫病,而醫護人員的歧視更令他感到髮指。

李駿康: "我們要親手幫病人處理後事。我們要幫已逝的嚴姐抹屍及抱起放進屍袋等等。"

毫無保護手套或衣物的阿康,希望每名病人都可以死得有尊嚴,毫不介意去做。但是,他看著滿身有衣物裝備的護士竟不拈手照顧艾滋病的病人,更要非醫護人員幫忙從病人口中拔去喉管,阿康謂:"心裏很不憤,不獨病友死亡,最不憤是為何病友身邊的親人、醫護甚至社會都遺棄,甚至拒絶這些病患者。事實上,有人會幫手處理遺體,但是,院方不願意去處理。"

人性的陰暗面,不獨此一事例,令阿康記憶猶新的是他在流浪兒童機構裏見到的人與事。

李駿康: "服務中心裏有一名小童在外偷東西被人追斬,小童的鼻被斬掉了!也有小童因吵架,靜靜地往廚房拿刀刺傷另一小童。"

但是,這只不過是冰山一隅的事,他更開始對一句"虎毒不吃兒"的諺語懷疑其真實性,因為他看到有父母虐打自己的子女之餘,也會甘願把他們販賣給別人。面對眾多黑暗的事例但仍可抱著積極的態度做,阿康謂,除個人的性格外,最重要是有一群同工的支持,互相幫忙。與此同時,服務的對象肯定他們的工作,遂成為一股強心針可支撐下去。他更謂,服務對象雖然都是社會裏的弱勢社群,但是,他們卻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兩年的義工生涯令阿康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及行為模式,難以接受香港人常有的"理所當然"心態,亦難接受港人隨意便批評中國大陸的做法。阿康謂,港人若真的想幫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時,最好是親身接觸,因為人的一份尊重及關心,是人與人相處最基本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