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樂偉書評】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

0:00 / 0:00

近年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一隊韓國流行音樂(K-Pop)男團組合,叫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粉絲為之瘋狂。在連續兩年獲得美國Billboard Music Award頒發的「最佳社交媒體藝人(Top Social Media Artist)」獎後,上年9月底他們一行七人也受聯合國大會邀請,出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青年議題《Generation Unlimited》會議,席間發表了一篇約六分鐘激動人心的演說。其後,他們更被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選為2018年的年度風雲人物,並成為當月第36期的封面主角,人氣一時無兩——他們的名字叫「BTS」,中文稱為「防彈少年團」。

不少當下年輕一代會說,想挑選出他們心目中今天最能代表著「韓國」印象的公眾人物,「BTS」絕對是毫無異議的選擇。因為他們主唱的歌曲,雖然大都只是韓語為主,但卻不但能唱出韓國時下青年人的心聲,甚至可以跨越國界,輻射至歐美以至非洲等地,叫遠在數萬公里以外的新一代青年人,都紛紛成為他們忠實的粉絲,無私地翻譯著他們的歌曲與社交平台短訊。另外,歌曲以外,「BTS」也成就了韓國人一直以來夢寐以求希望達成的夢想,就是可以把他們引以為傲的流行音樂,立足在當下最龐大的荷里活音樂市場內,並且取得全球首屈一指的市場,為他們頒發肯定他們地位的獎項。望著這些建樹,因而也有人稱「BTS」是新韓國人的典範。

談到「新韓國人」這個名詞,不其然會令人想到甚麼是「新」,而「舊」又是甚麼意思?對不少留意並關心韓國問題的觀察家而言,韓國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研究的國家,皆因它無論在國家政治演變、民族創傷、經濟轉型與社會文化衝突等面向上,都有著內裡數之不盡的矛盾與角力。而且,韓國社會迄今為止仍算是一個未有全盤開放的國家,本地人與外國人的文化圈子依舊存在,隔閡以外非韓國人根本難以深入其社會底蘊下,理解他們內心的世界。所以,在多種外觀修飾的包裝下,要細緻領會「新」或「舊」的韓國實際面貌,絕對是一大難題。

新近翻譯成中文,由著名並擁有深厚居韓經驗的英國記者麥可・布林撰寫的作品《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正好就是那本能夠為我們一眾非韓國人,可以從文化、歷史與社會心理角度,更深入理解從「舊」韓國轉化為「新」韓國的過程中,韓國人民內心深層變化的最佳作品。作者麥可・布林自80年代開始踏入韓國,並以記者身份撰寫大量有關韓國政治與社會文化的報導文章。後來,他決定定居韓國,亦開始把自己對韓國數十年來的觀察,撰寫成書。而這本《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就是他近年的新作。

作品《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全書分為五大部份,並以「樣兒」、「根」、「財富」、「權力」與「接下來」的五大命題,把28篇長文章分類。確實如此,正如書中作者所說,韓國之所以成為他著魔感興趣深入研究的國家,在於他正好親身地目睹並經歷了韓國過去數十年間最引人入勝的那段歷史,亦即韓國由一個只是頹垣敗瓦的國家,在短短二十年間可以透過全國總動員的力量參與,建成了猶如外界所說「漢江奇跡」般的經濟起飛神話。而在人民享受更好物質生活的同時,他們同樣亦以血與汗水,成就了從獨裁演變成民主國家的另一個「奇跡」。那數十年的韓國社會變化,可說是從「舊」變「新」,韓國人亦踏進了新時代的開端。

要了解韓國人的內心性格轉變,「外貌」與「根源」絕對是兩大最主要引入的題旨,也是作者麥可・布林把這兩個篇幅放在全書開首兩個命題的因由。

說韓國人的外觀,不是我們直觀認為是指他們表面的面孔而已,而是深層次地從國族意識地透視出他們的民族輪廓。如麥可・布林所說,韓國是一個富有國族意識的國家,而他們亦愛以種族區分自己與他人的分野。好像書中引述了一名朝鮮軍官跟韓國軍官談起,擔心韓國人現在會跟外國人通婚,會破壞韓國人獨有的血統,而那位韓國軍官卻不是如我們所想地,以「全球化世代」作回應,反而是以一句「這只是漢江裡的一滴墨水」回答,可見不分南北,韓國人仍牢牢堅守種族這條展露韓國人差異性的底線。

此外,因為多次被外國戰事波及,並曾經成為日本殖民地,韓國因而內心世界建立了一份「受害者」心態,也是他們「外觀」上的另一大特徵。而正因為擁有這種經常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理解,韓國人亦因而萌生了欠缺自信的外表特質。失去應有的民族自信,韓國人也往往建立了「隱惡揚善」的慣性,只能接受把美好的歷史片段,擺放在外國人的眼前,卻不能面對民族內部昔日發生過的種種陰暗歷史。這種矛盾的包袱,便形成了今天韓國人的民族輪廓模樣。

至於「根源」方面,爭取「獨立」一直是韓國人近代最熱衷成就的國家根源目標,當然要爭取的對象就是其殖民者「日本」。只是,這種「反日」傾向在韓國國族建立的過程中,卻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是較明顯的主流反抗日本侵略的歷史,但另一方面日本在朝鮮半島建立的發展貢獻,也有部份韓國人不甚絕對視日本為敵人。這種矛盾,同樣在另一條「根源」,亦即「南北韓」的關係上,也能體現出來。例如主流論述是支持民族統一,但同時也有人重提當年韓戰時朝鮮軍人竟然對同屬同一種族的韓國人,能以如此心狠手辣方式殺害。這種難以整理的內心混亂感,其實正好反映出韓國人的「根」,是充滿著角力與衝突。

要從「舊」邁向「新」的韓國人身份出發,作者曾經提出「經濟奇跡」與「政治奇跡」是兩大成功指標。至於第三大目標,亦即「民族統一」能否達成,還是要看往下來兩韓關係的演化,才能作下一步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