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一日,覺天地之逼仄生命之狹促,于是遊心大熾,決定去溜達溜達下世界。于是散盡藏書,賣了家當,拖著兩個大箱子就咚咚咚跑去了波士頓。自此,日日插著一個草標,在波士頓東遊西逛。"
70後的羅四鴒這樣描述自己的美國之旅,然後在波士頓的各個角落裡奔走,為自己在這個城市留下來,做了無數的努力。其中,也包括為國內的媒體寫專欄,賺取並不算多的稿費。
一個作家曾這樣描述海外華文專欄寫作者的生存狀態,我們在困頓中追逐自由!但迄今為止,敢于呈現自由真實的顔色,並非不需要勇氣。在被過度想象和美化之後,對於大多數自稱喜歡自由的人來說,自由真實的顔色其實異常遙遠。
在羅四鴒這本即將出版,與兩年前的書稿中,用親歷者的眼光,嚴肅但不失幽默地審視自己追逐的歷程,用瑣碎的故事,告訴讀者她所觸摸的自由。
她說:實際上是幾年前寫的一些小文章的合集,因為是剛剛來美國,然後我是從零開始的,先上語言學校,然後我再轉到一個社區大學讀美國歷史和政治,感觸就特別深,尤其是讀美國歷史。然後邊讀書再邊根據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些小的生活上的感觸吧,然後再加上一些讀書的感觸,然後就寫的這個專欄。這個專欄寫了幾年。我是兩年前就給他(出版社),所以其實是兩年前就完成了書稿,但出了2年多,什麽審查。
實際上,即便是已身在美國多年,究竟該怎麽告訴中國人,什麽是自由?依然是一個困難的事情。決絕地割裂過去追逐自由?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決然而來者,面對連根失去之後的惶惑;和面對甚至庸俗現狀的失落感,讓他們距自由更加遙遠。
作者以自己為例,比如在生活中,沒有錢,沒有身份,也沒有什麽學歷,然後做各種工去養活自己,並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審視在國內原來不錯的生活。她認為,這些伴隨著新移民的一些困頓,本身也是自由的一部分。愛自由,就不能對這些真實的顔色避而不談。
她說:大部分中國人過來,他們把自由只看得很好的一面。對自由的理解,你可能就是書面上、或歷史教科書給你的。你可以投票,你可以說自己想說的。但實際上,這個只是自由的一個方面,它還有很多很瑣碎的東西,就是那種很灰色的東西。失去了過去的體制,你要重新精神上要獨立,經濟上更要獨立,你要想到怎麽去賺錢,而且你沒有了過去社會對你的肯定。所以我那本書裡面不是從教科書的角度,基本上是從生活上的小點滴談。
也正如羅四鴒她自己所言,其中也依稀可以看到哈金在2007年出版的《自由生活》的烙印。男主角武男那種"艱辛的、貪財的、市儈的和庸俗的"生活,誰說又不是自由的顔色?
作為中文寫作知名的優文品讀對象之一,羅四鴒的這本書,依然延續了其固有的美文風格。對中文世界70後群體而言,有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群體寫作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作者顯然是不想懷舊的。即使她是被90後調侃為在懷舊的情懷中自戀到不可救藥的70後之一。當一個人從遙遠的江西大山到波士頓一個帶哈佛字眼的語言學校,戳著地圖尋找每一個同學的祖國時,已經在明白無誤地說: "普天之下、並非王土"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