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行書評】《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


2018.06.15
book.jpg 【方思行書評】《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

今次方思行跟大家介紹的書很特別,書名看上去,似乎是一本談歷史的書,但仔細再看看書名,副題是「地理知道」;翻開書的目錄內容,又頗為引人入勝——例如:希臘土地貧瘠,憑什麼富強?印度半島南邊這麼大,文明怎麼全擠在北邊?造成朝鮮分成南北的,不是三八線,而是海洋氣流、樹葉、和米麥;還有四川位處偏僻,為什麼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非拿下這裡不可?

雖然有史、地不分家之說,但筆者讀書的時候,在學校裡地理與歷史,是獨立成科的。歷史的發展長河,編年為綱,只談皇朝興衰,疆域領土;與地理課要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彼此互不相干。但日本歷史學者、明治大學教授武光誠認為,若把歷史和地理放在一起看,歷史與人類文明發展的來龍去脈,就可一目了然。他指出,這本書想要傳達兩個訊息:第一,世界各地因地形及氣候,產生各種不同的文化;第二,自古以來,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系統交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如果沒有和其他文化交流融合,民族文化就會停滯。

這本書,不以斷代方式看皇朝更替;而是從地理中,以自然環境的角度,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以這個視覺來看,果然是頗為有趣的!

那麼,地理和歷史以及人類文明,如何互相牽引?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希臘土地貧瘠,憑甚麼富強起來,成為西方文明起源,而且是貿易樞紐?

作者說,希臘因為山地和丘陵,不適合種植穀物。古希臘人只可以在山坡開闢果園,種植葡萄和橄欖。希臘位處的愛琴海一帶,有連綿不絕的半島和無數島嶼,有許多海岸適合興建港口;另一方面,古埃及以及黑海北岸,有廣闊的原野,可以種植穀物。於是古希臘人很早就在地中海,做各種以物換物的交易。貿易興盛令希臘勢力逐漸壯大,他們在各地買奴隸,替他們工作。希臘人於是可以利用閒暇時間,發展出各種藝術及學說。而希臘的哲學理論、科學研究與邏輯思考,都對後世影響深遠。 

又談談朝鮮半島。我們都知道,分隔南北韓的是三八緯線,但這個是政治上的界線。武光誠教授說,朝鮮半島的南北兩半,分隔兩者的,是地形和氣候。朝鮮半島的地形,沒有大的河流,也沒有遼闊的平原,大部份是山地;若再細分,南、北部氣候明顯不同。在耕作方面,朝鮮半島中部沿岸至南部地區,以稻米為主。北部氣候寒冷,麥與雜糧都是夏天時種植的。古代的日本人,對於物資豐富的朝鮮半島南部,或許會覺得是日本列島的延伸,加上兩地貿易頻繁,一些日本人也就移居到朝鮮半島的南端。古代朝鮮語的「韓」的發音,代表神,而朝鮮半島南部的人,自古以來就把自己的土地視為神祗之國,自稱為韓人。朝鮮半島北部,與南部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是騎馬的民族,是古時從中國東北南下的遊牧民族。大約在春秋時代,由中國東北移居朝鮮的人,把當地取名朝鮮,將南面韓人居住的地方叫做韓。原來,自古朝鮮已有南北的分野。

總的來說,這本書就是透過地理環境,看世界各民族的文明發展的歷史。

不過,作者要解說地理與古文明,以及歷史發展的關聯;因此,書中有不少地圖,解說地形、河流,海洋氣流走向等。但編輯選擇以各種深淺的黑、灰地圖顏色來做說明,一方面毫不吸引,另外也難以區分,無助讀者了解相關內容。如果能夠在編排及美術設計上,下一點工夫,這本書定必更加吸引。 

用地理說歷史,引起了筆者的興趣。搜尋一下,原來還有一本經典著作——1932年出版的《Van Loon's Geography:The Story of the World》,2005年中華書局翻譯為中文出版,書的譯名是《房龍地理:關於世界的故事》。據了解,房龍這本書,已經有二十多種語言譯本,是二十世紀一本重要的地理書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讀!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