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記叙之中,我們見到香港記者不畏艱辛,甚至近乎冒險的採訪情況,也聽聞不少記者與死神擦身而過的危險經歷。
在危難之中,眼前的記者,不再只是四平八穩的冷靜人類,也不是不擇手段、只求煽情的投機動物。相反,記者感到除了記錄真實之外,更要活出自己的使命感,為災民、為國家做點事。不論是報道災情以促進救援工作,還是俠義為懷,替「豆腐渣」建築下的亡魂討回公道,記者不再袖手旁觀,大家都在問:新聞工作所為何事?
除了經驗之談,不少記者亦趁機總結採訪心得,例如訪問災民以至死難者家屬的特別技巧,如何突破新聞封鎖,身陷險境的採訪抉擇等等。此外,本書又載有學者的檢討及記者分享經驗紀錄,其中“集思廣益”部分是不記名的分享紀錄,特別值得細看,因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更真實的一面。例如採訪困難、裝備匱乏、人身安全、上司的無理要求、報導欠深度、採訪對記者的心理衝擊等等,都清楚反映前線記者的心聲,令我們感受到,記者的全情投入,不是要換取幾句空泛的讚譽,說新聞界“克盡己任,體現出頑強拚搏、永不言棄的香港精神”,而是要求傳媒管理層更多的體諒、更實際的支援。
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有不少動人的情節,可讀性亦高,頗見編輯的功力。不過,若說要認真檢這次四川地震的工作,不流於經驗之談,各自表述,文章的內容結構和鋪排,就既要對準焦點,辨別輕重,又要是非分明、立場清晰。
首先,本書題為《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但文章談論以採訪報道多,反思地震少。究竟中國的地震爆發狀況如何?有何監測及預警工作?政府有何預防措施?市民又可會意識到地震的來臨?誰要為世紀大災難導致嚴重的人命傷亡負責?四川地震後,中國地震的監測及預警可有新政?本書內容只及大地震後的境況,對四川地震的來龍去脈卻鮮有討論。
其次,四川地震是天災,傷亡慘重也難免被指為人禍,特別是“豆腐渣”工程下無數枉死的學童,本地傳媒又怎能無聲?或者只留給個別記者繼續孤獨奮鬥、追究到底?除了四川一帶,“豆腐渣”學校是否在內地遍地開花,究竟在地震帶內這些學校又有多少?四川地震後,他們會否汲取教訓,立即改善校舍結構,還是孰視無睹,依然故我?為下一代的性命安全,中央和地方政府有何動作?香港傳媒日後又有何角色?
其三,地震初期,中央對本地傳媒採取開放政策,令記者親歷其境,通過他們,港人亦時刻感受到國難的深重如山。但隨着採訪逐步深入,官方亦築起防線,一面封鎖消息流播,一面盯緊個別記者行蹤。因此,當不少人高聲讚譽內地有關部門對境外媒體採取積極開放的態度,我們是否需要冷靜下來,全面盤點內地新聞政策,再提出有利政通人和的建議呢?
最後,經歷苦難、直面死亡後的記者,日後又如何化採訪為力量,推動本地以至內地的社會進步?他們在採訪議程、方法以至新聞的社會使命又有何醒悟呢?
如果記者最需要的不是掌聲和歡呼,而是心靈清醒、專業職志和社會責任,大家總不能對這些問題輕輕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