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的是辛亥革命,但論調卻與官方的不盡相同。張鳴是人民大學的教授,2007年被免去系主任職務,只留校任教;張鳴敢言,文章有獨到見解,在國內的博客非常受網民歡迎。
百度以"辛亥百年反思的第一書"來評論張鳴這本著作。不過,他本人則認為:"它只是一本歷史雜說,表達我一點點關於辛亥的一種觀察。"他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稍微不同的視角,讓人認識辛亥革命。他說:"如果有人看了這書,不再像過去那樣,把這場革命符號化,從歷史書的雷池裏爬到了邊上,我就心滿意足了。"
張鳴如何看辛亥革命呢?他如何解讀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的轉變?在當時晚清的統治格局中,革命是必然發生的嗎?國民是否有足夠的醒悟,迎接一個體制上劃時代的變革?
張鳴在書的序言中,以一句"這個革命的發生,多少有點偶然性",戮破辛亥的神話。
作者通過大量的材料,以多個不同角度,審視1911年這個年頭;晚清的統治格局,社會面貌,政治光譜下的各色人物,包括革命黨人、軍閥、地方官員、會黨人物、皇族貴胄等等,論述辛亥革命只是一場沒有準備好的大變革。在政治上層外,社會人物又怎樣看革命?在"誰在革命,怎樣革命"一章裏,農民、學生、女性、幫會、商人、藝人陸續登場,他們的故事令人反思這些人在革命浪潮中,真的想革命嗎?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怎樣的革命?革命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帝制,開創了當時最時髦的共和政制。可是,在各方各有盤算,國民還未有足夠的覺悟下,新制度並沒有落實的基礎。
張鳴這本書消化了大量的材料,在他筆下,歷史資料成為饒有趣味的小故事。談過各色人物,作者又談到當時的社會面貌,傳媒的角色、政治體制,以至革命經濟學 ── 革命背後的利益 ── 都一一觸及。
辛亥革命為中國帶來深刻的變化。張鳴指出,一個嶄新的先進制度,沒有給中國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反而更為混亂。於是人們就把混亂歸咎於革命不夠徹底,於是革命,再革命,從制度變革走向文化和倫理革命,再則階級革命,把中國社會翻過來,將傳統結構徹底打碎,建設一個誰也難弄明白的新世界。
張鳴這番話,是談古,難道不是也在論今嗎?辛亥百年,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劉智鵬博士也有同感。他指出,辛亥革命之後,大家期待的一個新中國,並沒有出現,帶來的是一個混亂的局面。革命最大的成果,是推翻了一個有系統、有秩序的制度,但並沒有帶來一個新的系統、新的秩序。因此,有一個很長的時期,中國人不斷地在尋找新的秩序、新的系統,當中製造了很多痛苦、很多焦慮。這一百年來,中國人都是往這個方向走,首五十年在不斷地尋找辦法,通過戰爭、政治手段等各方面;到了1949年,建立了一個秩序,但因為仍然不十分滿意這個秩序,因此有一連串嘗試推翻過個秩序,再重建秩序的行為,因此文革的出現不足為奇。
張鳴在書中認為,"在我看來,辛亥革命帶給中國和中國人的,其實是持久的制度的困擾和變革的焦慮。"這種困擾和焦慮在一百年之後的今天,又是否仍然存在呢?
回望歷史,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課題。大家不妨自己細心去想一想。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