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右派情蹤——七十二賢人婚姻故事
作者﹕周素子
出版﹕香港:田園書屋
日期﹕2008年3月
文革結束後,1978年中國對五十年代所劃定右派分子實行「全部摘帽」政策,中共中央作出「反右運動是必要的,只是犯了擴大化錯誤」的結論,排除平反的可能性。1979年,中共決定對除了96個「大右派」以外的所有右派分子予以「改正」。甚至到了反右50周年的2007年3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1957年反右運動問題的若干意見》文件,仍然重申固有立場,沒有把整個反右運動視為錯誤。
何良懋在互聯網谷歌搜尋器鍵入「中國反右運動」,隨即顯出超過39萬條相關網上資訊。今次要同大家介紹的新書,就是反右運動其中一個在世受難者周素子的作品《右派情蹤——七十二賢人婚姻故事》,由香港田園書屋在2008年3月出版。周素子和他的丈夫陳朗,現已移居新西蘭。周素子1957年是個大學生,在福建師範大學給打成學生右派。陳朗大周素子11歲,當年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旗下《戲劇報》編輯,給劃為右派,發配至大西北甘肅青海交界處的勞改場,與妻子分隔異地;素子曾寫下《西域探夫記》的回憶文章,足見反右運動導致家庭破碎慘情之一斑。
本書所寫右派分子,大都並非極有名氣,而讀者較熟悉的,也許是1957年北京大學的學生右派林希翎(頁55-60)。周素子在1982年才與與林結識。她如此寫道:「意想不到的是,度過了艱難困頓的二十多年後,我和林希翎都生存下來,我們不但相遇,而且相交。那是在八十年代初,全國右派大都已『落實政策』,安置就緒,林希翎則屬於少數幾個典型右派,不予『改正』,留作『活教材』者,以示黨的政策路線一貫光榮、正確,反右只是『擴大化』而已。右派以百萬計,除章伯鈞、林希翎等數十人外,其他均為『擴大化』。…」
這位著名「大右派」一直尋求平反,甚至找上胡耀邦,而胡已經在1989年病逝。林希翎離開中國後居住法國。去年是反右運動50周年,林希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從反右是文革先聲的角度指出:「回顧這段歷史,我覺得在中國是災難的開始,後患無窮,我現在是比較失望。我根本看不到我的問題在生前會得到平反。」
有學者認為,中共當局一直堅持1978年對反右所作結論,是因為中共的統治與歷次政治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並不可能在要求給右派平反的外部壓力面前,作出退讓。
而周素子這本《右派情蹤》所記載她認識的右派,也許很多人心目中會覺得只是些文化藝術界中人,並非「章羅同盟」之類名人;但如果改從口述歷史角度而言,那確是很好的第一手素材,以小見大,折射當年反右遺禍如何傪烈,摧殘人性如何無情。
就以本書作者丈夫陳朗的右派慘史為例,陳所屬劇協的反右鬥爭高潮是揭發「東郊反黨集團」,受牽連成員是劇協刊物的編輯和文藝界人士,包括陳朗,都住在北京芳草地文聯宿舍,「同為鄰里,又在同一個單位工作,難免時常往來,茶餘飯後,說些牢騷、幽默話,發表些看法、感受,也難免附和、贊同」。結果變成單位反右批判為時超過一個月,大會、小會、批鬥、揭發,大字報鋪天蓋地而來。而被誣為「二軍師」的陳朗送去大西北勞改。1960年,連周素子也隨陳朗流放西北。
書中所寫的「情」,既有兒女之情、夫妻之情、師生之情、同窗之情、朋誼之情以至同事之情,但更多的是反右期間相濡以沫的人間真情。可在反右狂飆的年代,這些情都淪為慘情,家破人亡有之,妻離子散有之,都是因為人性遭到踐踏,是非不分,人人都得在獸性邊緣討生活。就像替本書寫序的余英時教授所說,周素子事實上是為每一位反右派運動中的朋友都寫了一篇小傳,重點就在於描述傳主怎樣在殘酷迫害下身毀名滅以至家破人亡的經過。余英時認為,本書為反右的歷史「保存了十分珍貴的原料,足供後世史家的採擇」。
作者周素子又寫道,1957年中共黨員中被劃為右派的,「大多是『窩裏鬥』性質的結果。看誰佔上風,佔上風的便是左派,居下風的就是右派。」(頁21)而另一最荒謬的地方是,「右派中『改正』後,以左的面目出現的也大有人在,就『文藝隊伍』言,大者如丁玲,小者如不久前作古的劉紹棠即是。或則可以說,他們本來就是左的,被打為右派,正是大大的『冤枉』。」(頁64)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共反右運動的非理性成分,顛倒黑白,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毛澤東大玩個人權力遊戲,以弄權整人為樂,上樑不正下樑歪,讀書人首當其衝,獨立思考的吃盡苦頭,而那些擇善固執的,甚至連命都丟了。
此外,書名的「賢人」二字,我認為值得商榷,這個叫法背負了不成比例的道德份量,似嫌過度美化一些傳主。其實作者所聚焦的,不外乎當年中共文藝機關裏普通人受迫害慘況實錄。毋須把賢與不肖並列,更與道德沾不上邊。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也是人變鬼的生死關。如實記述,已經是一個有力的控訴。
何良懋今次的書評到此為止,非常感謝大家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