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中國文明的反思》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主政六十周年,亦是中央政府宣傳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日子,但是,在改革的內容裏,政制改革、司法獨立、宗教自由及言論自由等,始終不見有真正具體措施實質地落實或推行。就以言論自由為例,中國境內傳媒今年在眾多重大事件上如新疆種族不和引發的騷亂等,仍只能援引官方消息,只不過,官方的手竟圖延伸至香港這片該受一國两制框架保護的土地上,圖令一本在國內出版後突遭被禁公開出售的書,在香港重演同一幕悲劇。不過,這隻無形的手最終被作者「斬斷」了,不容它繼續擴張其霸權的力量。

1023book-cover200
蕭建生著《中國文明的反思》

今天的書林漫步節目,主持人劉雲要同各位聽眾介紹的書,是這本從劊子手中逃出生天的書,書名是《中國文明的反思》,作者為中國境內傳媒工作者蕭建生,書本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

《中國文明的反思》最先出版的是在大陸,時為2007年一月,出版的版本更是幾經刪剪的。未料,作者聽命刪除敏感內容後,這本書最終仍成為倉底貨,因為新聞出版總署認為作者的思想觀念有問題,因此勒令禁止公開發售。哪究竟作者的思想觀念有何問題?

《中國文明的反思》紀錄了作者耗費二十年對歷史的研究,而得出自己獨立的見解的學術性書本。書的開端,作者便一直在時間的光譜上遊走,把中國的出現由神話之說至現代改革的歷程,用放大鏡細心觀察每一環節,然後,再以獨立的思維剖析判斷。

正因為作者的兀立獨行,拒絶隨波逐流,否定口耳相傳的說話是事實,因而對於中國政府認定的一些看法,作出了「挑釁」,因而被惹上「思想觀念有問題」的標籤。

就以秦始皇大一統中國為例,中央政府認為是一棒好事,世世代代須緊記學習,更造就電影界把秦始皇重新描繪成為一名有苦衷的君王。不過,蕭建生的視點卻恰恰相反,認為秦始皇把六國的消滅,進行大一統的做法,只會放便統治者霸權式的管治,對於思想學術的多元性,給予沉重的打壓,甚至毀滅,令到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再難出現如孔子或孟子般,多元文化的偉大思想家。

書中又提及中國政府認定為積弱的朝代宋朝。獲中國教育部通過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宋朝,宋太祖採取的是內輕外和重文輕武的施政方案,孰料,被現代的政府認定為令朝野處於弱勢並不可取的施政方針。可是,蕭建生卻從另一角度審視宋朝,他認為宋朝是一個尊重人權,有自由的朝代,當年的文化、商貿發展可謂百花齊放,令社會充滿多元性,對人類或社會發展均有貢獻。就因為他這樣的獨立思維始終敵不過官方針孔式的視野觀,被認定為「思想有問題」。

今次在香港出版兼賣斷貨的《中國文明的反思》,跟中國出版後成倉底貨的版本,最大別異之處是,有两章書可以重見光明。該两章書分別是針對中國人的劣根性及認定中國未來發展的命脈所在。

對於中國人普遍出現的劣根性,蕭建生狠狠的用大光燈照得通透。他直指,中國人失敗後不願意主動認輸、中國人喜歡歌頌而不喜歡批評、中國人容忍強搶豪奪,甚至是一個容易遺忘歷史的民族。

此外,他更認為中國往後發展的出路,必須要透過宗教信仰,來建立人該具有高道德操守的元素,從而再推行憲政改革,否則,文明之路難展露光芒。

蕭建生坦言,此書確實反映了他對中國現狀的不滿,他認為中國在政治改革中要加快速度,經濟發展要更加健康,分配要更公平合理等等。他認為,當前急務的是建立一項可真正推行實施的人權法案。

「建立一個制定及頒布的人權法案,就是要保障人權。保障人權已寫入憲法,但是,還未有具體的條例,所以,這部份是非常重要,中國必須要加快政治改革,要有具體保障人權的條例,一條一條清晰的,要很具體,要有實施的意義才行,好像憲法裏光說障人權這只是空話,沒有用,它一定要有很具體的條例,如我寫一篇文章,我能不能批評政府,你一定要規定清楚。」

他更認為,多元文化,不同思維對一個社會的發展是極其重要。

「東方的觀念就是強權、暴力、專制,大一統,什麼都要一樣,不容許有不同的意見。」

所以,撰寫此書時,他乃揉合了東方積存推行的現有觀念,及西方的民主、憲政、自由及人權的觀點而寫。究竟,蕭建生的願景能否在可望的將來實現,我相信大家還須拭目以待。

今集節目時間又到了,下個月再同各位介紹另一本好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