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天想談的書是《鏡頭當嘴巴:深圳民工影像發聲》,這是樂施會2004年在深圳寶安縣為一群民工所辦的“影像發聲”工作坊的紀錄。石海慧等編,香港:樂施會2004年出版。
中國導演賈樟柯幾年前曾慨嘆,中國人或者有部分在經濟上富起來了,但在文化生活方面還是挺貧困的,比如他認為國人沒有“影像生活”,沒有欣賞和理解影像的素養、和用影像表達自己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影像其實比文字表達的技巧要求更低,在這個意義上它其實比較大眾,因此傻瓜機、snap shot及數碼相機,不但方便了人們紀錄生活,也令人與人之間更容易分享經驗和感受。
不過影像有另一些門檻,比如民工多半必須工作超長的時間,不能像城市的攝影發燒友那樣到處去;而更關鍵的是經濟的門檻,一部普通甚至落後的攝影機,對書中的民工們來說都是近乎不可能負擔的。科技和美學上的自由和平等,還需要更多力量去推動,才能突破階層的限制。樂施會這個“深圳民工影像發聲”的計劃,就是把大眾的東西還給大眾。
在深圳超過一千萬的人口裡,絕大多數是外來打工者。外來工人大多都沒有高學歷,在城鎮中多從事一些被認為骯髒、危險或受歧視的工作,而工人的基本權益經常受到忽視,他們長工時、低工資,據一位深圳勞工工作者嘉玲的親身體驗,是每天工作12小時,日薪20元還經常要受剋扣,在不斷加班的情況下,甚至有女工在工作時過勞昏倒。而僱主則一批接一批地在前線更換年輕打工者。外來打工者以自己的青春年華,成就了這個都巿。
正如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古學斌所說,發聲影像(photovoice)是一種參與式的研究方法,讓參與者可以透過攝影去發掘和呈現他/她們所生活的社區境況,也透過影像去表達他/她們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對於社會上那些最脆弱和邊緣、無法操作文字的群體來說,“發聲影像”能夠讓他/她們衝破文字的限制,充分發揮想像力,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將生活的詮釋權歸還予弱勢群體,讓他們不致於在文化上貧窮。本書編輯石海慧就認為此書最大的意義便在於,讓民工成為主體。
民工在惡劣環境下求生存,也仍然有文化需要,書中多位工作者對於工友不止為了消磨時間來上課而感到欣慰。工友拍的也不止是活動和友人照片,而是真的透過鏡頭去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工友張曉以浪花比喻自己的工作重覆而無變化;工友李記高則在不特別美觀的樓房之上,以構圖拍出了美麗的天空。我感受到,攝影作為創作的治療作用。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拍了行乞者的照片,這一來是因為他們家鄉沒有乞丐,這讓我們訝異發現,原來乞丐是城市的產物。另一方面,我也在其中感受到一種兔死狐悲、互相憐惜的傷感。
照片比數字和文字,更容易令人感傷。這本書其實已經是2004年出版的了,我翻看著書中的工人照片,他們流水生活的點滴,毛巾、漱口盃、蚊帳、工友面容、粉麵食物等等。現在他們在哪裡呢?有多少人已經回鄉,有多少人仍然漂泊在外?珠三角去年的斷指工傷過案近八萬宗,還有無以計數得不到合理賠償的工傷事件,對那些漂流的青春,我也獻上我微不足道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