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香港作家鍾曉陽的一本小說近作。作者十三、四歲開始寫作,以早慧才女著稱,詩、文作品散見於台灣和香港的報章及雜誌。曾獲得香港青年文學獎,又連續三屆獲香港的文學獎,驚動了香港文壇,十八歲的她寫出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亦因參加台灣聯合報小說獎而成為海外華文知名女作家。
在這本小說的前篇《哀歌》中,作者以描寫"流離"為基調,講述1986年,一位少女孤身到美國舊金山讀書,認識一對打漁夥伴,一個美國華人,成為好友,再在愛情與友情之間發展著。但是後來,由於家庭和簽證的問題,少女匆忙離開美國,一段感情也就失落了。書中運用"死亡"來寓意男女情愛的某一種本質,故事一開始便是"近日我常想到死亡的事情",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沒有姓名,但是整個故事卻和海洋糾纏不清,女主角心中所認定的伴侶最後選擇海洋為依歸而一去不回,女主角心中對這分死亡的情愛的哀憐卻是化為一棵大樹,書中寫道:"生長於天地之間,讓你臨終來我樹下棲息。我吸取由你的屍骨所化成的養料,越長越高。你在我體內流動,我因為你,把枝葉伸向天空。""我曾經將漁夫死後的世界,編成一篇篇富有活力的、愉快的童話。翠藍色光亮的海底,小魚吹著七彩泡沫,蝦男蟹女追逐嬉戲,穿著用柔軟的漁網織成的衣裳。水底的沙像牛奶一樣白而香,海藻有著春天的青草的顏色,各種貝類發出一陣陣光澤,每一隻是一個音樂盒,開闔之間有微微的旋律。",死亡之後的世界是像童話世界一般的甜美,這便是作者獨創的愛情死亡的淒美感。她借小說的主角道出:"於我而言,現實世界與夢想世界永不可分。至於,是我與前者完全脫節,抑或把前者溶化入後者之中,這一點是還不能夠確定的。但兩者其實具有雷同的意義。失去了你,通過任何的情愫與幻象而使我達到忘我境地的夢想世界,我漸覺難以把握。因此,人生常有多變之感。一生之中,有多少事情,其實是發生於夢與醒的交界處。歸根究底,世事並無真假之分,只有虛實之分。"
此書的後篇《哀傷書》,寫的是2014年,少女金潔兒和兩個以海為夢的男性友人,分別經歷了香港和舊金山的人生起伏、生活的錯失和親友的亡故,進入人生的中年。隨著時光過去,輾轉浮世,三個人的命運不斷地或交錯或失落。作者特別將傳奇女作家賀普的故事和詩作穿插其中。關於她的一生,坊間有許多爭議。她熱愛過東方印度文化,情詩熾熱迷濛,有人說她是個幸福而忠貞的妻子,有人說她的情詩對象另有所指:"當夜晚猶自涼與暗時/響起雲雀的第一聲歌唱/幽幽的呢喃似是在說/'我等待今天的哀傷'"… …
不難看出,作者對她的"哀傷"說,是很有同感的,小說中的人物,也都對此有切身的感應。在激烈情緒滿佈的現代,哀傷的情感包含著悲痛、友情、同情、愛情、憐憫與珍惜。小說更以賀普的譯詩作結:
"當愛與我們同在,
與時間與和平,
而生命只有這些可給予。
但,你愛我嗎,誰能說,
是否你,向我的方向漂來,
在機遇與變遷的哀傷大河上,
以你疲倦的容顏、特異的話語,
點燃我的靈魂,以隱藏的火焰
燃燒至無名字的強烈渴念,
誰能說?
我不能,我是條破船
暫安於隨波逐流,
在充滿愛之歡愉的小小午潮上,
在兩個夜之間。"
作者的小說作品保持了一貫的細膩入微,優雅淸淡的文字風格,可令人細閱回味。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