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南來文化人的浮世繪--介紹周蜜蜜《文曲譜:香港的離散與追憶》

自由開放向來是香港有別於大陸的地方本色。它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長期以來也為封閉的國土留下一片縫隙,讓大陸文化人南來發展,自由打拼,畫出自己的彩虹。《文曲譜》就以小說形式,通過書中多位南來文化人九七前在香港的經歷和際遇,寫出在特定時空下,他們的理想和挫折,希望和失落,也從中照見香港社會的點點特色。

2011.06.03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cover060311.jpg
周蜜蜜:《文曲譜:香港的離散與追憶》


在周蜜蜜筆下,南來藝術家只是籠統的稱號,裡面其實包含際遇不同、氣質各異的種種人物:有追逐名利而到處鑽營的三流畫家,有默默耕耘終能發揮所長而為人認許的話劇演員,有潦倒半生而後立定決心再闖前程的藝術家,有流落異鄉又跟香港格格不入的流浪詩人,也有飄泊社會邊緣又能保持頭腦清醒的文化人。她們雖然有著共同的身份-南來文化人,也面對同樣的逆境-商業利益幾乎主導一切的香港社會,但因著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理想,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路。

書名中的“文曲”正是紫微鬥數中的“文曲星”,這本書明顯不過,就是要書寫這群有藝術專長者的生活事蹟。作者雖然不刻意去表達什麼題旨,但從她描述各人融入這個殖民地社會的歷程,卻清楚顯現她們的追求。她借那個貪財好利的畫家宇澄埃說出:“我們到香港來不是想大多數人那樣‘找出路’,而是要‘找入口’,找一個可以自由創作自我闖蕩的嶄新的藝術世界的入口!”當然,宇澄埃最後闖進的是金錢世界,但對於不少南來文化人,千辛萬苦來到自由之地,放不下的不是身份和地位,而是追求自由創作、自由生活的那團火。

書中沒有煽情的細節,卻經常輕描淡寫,點到即止,讓讀者從故事人物的思前想後和生活點滴之中,體會她們的喜樂和挫折,徬徨和抉擇。多位南來文化人的不同經歷,不外演示三條路。一是如宇澄埃借藝術之名,攀附權貴以換取名利,二是如藝術家程陽,屈服於生活壓力,在劇團做佈景工作,放棄藝術創作;三是如劇團演員吳玉如,幾經困難,擺脫不幸的婚姻,憑自己的努力,加入劇團工作多年,終於獲頒“最佳舞臺劇女配角獎”,實現自己的演藝夢。可見,香港儘管自由開放,但能否成就藝術家,在商業主導社會的環境下,還有賴藝術家的堅持不懈。

書中所見,南來藝術家無法盡展所長,甚至懷才不遇,只會怨自己際遇不濟,卻沒有半句責罵政府支援不足,作者亦沒有深究原因。在她眼中,藝術家在商業社會雖然諸多掣肘,事倍功半,但總可找到空間,繼續發揮自己的天份。就如程陽暫且告別香港,在深圳重新創作也重拾力量,然後回到香港開畫展,而隱居南丫島的知名大導演在安頓生活之餘,亦再次上路,籌備拍攝以大陸文化人在香港為主題的影片。

《文曲譜》去年出版,寫的卻是九七前的光景。隨住主權回歸,香港與內地在社會發展和價值觀上都日漸拉近。香港對南來的文化人的獨特意義是否已經褪色?社會形勢的轉變,令香港對內地的政經倚賴加強,南來的文化人又是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哪些倚賴權勢的“偽術家”又是否更肆無忌憚,擴大污染香港的藝術界?這些眼前的問題,當然無法從追憶為主的《文曲譜》中找到答案。只有寄望周蜜蜜再接再厲,以其輕淡而嫺熟的筆觸,再給我們畫下這幅浮世繪的續篇。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