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全人發展才是發展正道

--介紹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著《開發潛能》(Creating Capabilities:The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0:00 / 0:00
cover080511_border.jpg

當政府視經濟發展高於一切,當企業全力追求暴利,當人民一味向錢看,經濟發展已經反客為主,奴役人類而非服務人群,讓人生活得快樂、豐盛。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對主流經濟學家和執政者的批判,正是如此簡潔、響亮,也構成《開創潛能》一書的起步點。

這本書首先指出,以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增長為標準的發展觀,不僅以偏概全,更令發展目標迷失生活的方向。Nussbaum從一名印度女性Vasanti的個人經歷說起,敍述她雖然活在印度一個較為發達的地區,卻由於其丈夫虐妻成性,自己只有回到娘家生活,起初由家人貸款助其創業,以小手作為生,其後為求經濟獨立,經“自僱婦女協會”幫助,取得銀行貸款,從此自力更生。

在Nussbaum眼中,這種事例正好說明以經濟增長率為發展目標的粗疏和誤導。首先,Vasanti生活的地方雖然較富裕,但她卻並不因此受惠,反映增長率是一回事,能否分享增長的成果又是另一回事,只強調增長卻不照顧分配不均的問題,是這套經濟發展思維的盲點。

其次,即使經濟發展照顧了分配問題,也是於事無補,因為一堆經濟數據無助於了解當地人的生活質素和具體需要,而經濟成長亦不保證可以改善人民的身心健康、知識水平,或者提高參政機會、兩性平等,以至避免婦女受家庭暴力摧殘。

再以Vasanti為例,若要了解她生活境況的好壞,首先得清楚她的家庭背景及其身處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是有助還是有礙她發展能力,去保護自己、保持健康、專心學習、參與政治、受人尊重和得到公平對待。問題的關鍵是Vasanti的幸福取決於她有沒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意向生活,以至決定自己的志向。因此,最值得追求的,不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是通過連串政策,培植人民自主的能力,讓他們有力量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活得有尊嚴。

這套想法以人類發展所需具備的潛能為核心,既可用作評估國家發展水平的另類準則,亦可視為社會公義的基礎。按照Nussbaum的說法,政治制度須確保所有公民在十項核心潛能均達到基本水平,包括生存、健康、身體安全、思考及想像能力、情感發展、實踐理性、交往合群、關心他人及其他生物、消遣玩樂、控制環境等等。換言之,政府若無法全面開創人民的潛能,就等同欠負人民應得的權利,是有違公義,是政府失職。

全書雖然不少地方只是覆述作者過往著作的論點,但意在從不同方面加以整合,系統介紹以開發人的潛能為發展藍圖(capabilities approach)的理論,並報道了這套發展觀如何應用於探討性別平等、弱勢群體、教育、動物權利、環境質素、憲法和政治結構、政治心理等等議題。

當然,值得Nussbaum高興的,不僅是這種新理論日漸受到各界重視,而是這份重視正好反映知識界對全人發展的關注,對人類尊嚴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