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官僚資本的盛世,還是改革開放的終結?--介紹袁劍著《中國:奇跡的黃昏》

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持續不斷地增長,不少中外人士讚嘆不已,甚至有論者認為中國已經崛起,盛世不在當下,相信也為期不遠了。不錯,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節節上升是事實,但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在法制不健全、投資效率低、貪污盛行、技術落後的國度,經濟可以持續高速增長?這样的經濟成就有何社会代价價?又可以是走多遠?

2009.10.02

cover100209
袁劍 《中國:奇跡的黃昏》


袁劍寫《中國:奇跡的黃昏》的目的,正是要解破這些迷題。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作者認為中國可以使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由於官僚集團為了個人以至地方或部門利益,以壟斷的政治權力,通過政策措施以至介入巿場,全力推動經濟。

自八九年民運以血腥鎮壓收場,政府民望掃地,其威權的合法性基礎只能建基於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在統治者看來,也就是經濟產值的持續高增長。當經濟總量的最大膨脹一旦成為國策,舉國上下官僚除了莫敢不從,以迎合上級的政治要求,以保持執政黨的統治合法性,他們亦懂得因勢利導,連消帶打,以推動經濟增長之名,極盡尋租索利之能事,追求官僚個人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並同時盡力擴張地方或部門的財政能力。

作者認為,由於中國官僚系統享有絕對權力,直接支配其管轄範圍內的資源,由金融到土地,再由電信、能源到媒體、基礎設施,官僚可以行政力量,不按經濟效率辦事,便盡速調動資源,投入經濟以推高產值,完成政治任務。因此,不少領域都出現投資過剩、資本回報不斷降低,而民間企業投資在國有銀行貸款支持下,卻依然雄心萬丈,接續不斷。

這樣的經濟模式可以持續運作,除了政治壓力之外,亦由地方官僚的自身利益所驅動。大大小小的政府都成為投資者,運用手上權力配置資源,如收取農地再高價賣給發展商,又或者作為土地優惠以招納外商到來投資。再進一步發展下去,作者指出,就是把公共財富通過巿場運作,轉移為私有財富。例如一些與官僚關係緊密的民間企業集資,可由政府或國有銀行可以超高價買入股份,日後企業盈虧如何已不在計算之內,反正企業主及其背後主腦已變身富翁了。

作者亦列舉多項事例,說明政府如何在巿場運作中圖利。例如政府收取的地價及收費便佔去房地產成本的一半、官僚產業集團可借出牌照供廠商生產手機而謀取暴利、政府介入土地發展商和被拆遷者而從中獲利等等,都看到政府的角色不是超乎商業利益之外,而是運用權力追求利益的尋租者。

無疑,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經濟產值不斷上升,但作者認為社會代價十分高昂,特別是犧牲農民和工人的利益。首先,國家在農業投資不足,官僚又不斷徵收土地以謀利,加上層層稅收,大大拉濶城鄉的收入差距,而走到城巿找工作的農民工,又受到種種剝削甚至歧視。其次,官僚利益集團為求提高資本累積,或者為賣掉原屬國有企業的土地和資產,而不惜關閉廠房,甩掉工人又不作賠償。

在作者筆下,中國社會主義已變成官僚資本主義,錢權合體的龐大勢力到處肆虐,魚肉普羅百姓,以萬物為芻狗。果如是,中國繁榮昌盛的背後正滿佈社會矛盾,大家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