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嬌嫻說: “你說作為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兒女不會永遠掛念嗎?”
10年前的911恐怖襲擊,令岑嬌嫻失去了心愛的至親。她兒子曾喆在911發生時,自發到世貿大樓救人時遇難,當時還未到29歲。
她說:“雖然他不在世貿工作,但華爾街距離世貿很近。他上九時班,他在接近九時由地鐵出來,他一出來,當時已是第一架飛機撞了。他見到這情況,當時沒回去銀行,便直接到現場救人,但他怕我們擔心他,怎料當時電話打不通,電話訊號都中斷了,他便回去銀行打電話給我們,他又怕女朋友掛念,打了電話給她又打了給我,他說:“媽,我沒事,現在出去救人。” 我還未來得及答話,他已掛線了。當時人人都是向安全地方逃走,他就再去現場救人,返回現場便出事了。”
岑嬌嫻本是廣州的教師,1988年一家人移民到紐約,因為語言不通,她被迫在衣廠打工,供養兩名兒子讀書。幼子曾喆大學畢業後,在距離世貿大樓不遠的紐約銀行工作,在911當天,學過急救的他,主動到現場救人,結果被埋在一片廢墟當中。曾喆救人的畫面被電視台播出,他的英勇故事立即被媒體報道。但由於他不是世貿的員工,當局只當作失蹤人口處理,在事發半年後,他部分屍骸經DNA測試後,官方才確認他的英勇事跡。
十年過去,每當提起兒子,曾媽媽都難掩對兒子的思念。她說自小教導曾喆要樂於助人,對同學、老師,甚至不認識的人,他都會幫助。她說:“他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他學過急救,他學急救也是為了救人,當出現需要救人時,他便義不容辭。”
回想與曾喆相處的點點滴滴,仍不會忘記兒子如何愛鍚自己。她說:“他與我較談得來,連爸爸也吃醋,他放學回來會找我談天。他很體會我在衣廠做工辛苦,他一畢業便叫我不要做工,希望我過安逸的生活,不用再操勞。”
兒子的離開,對曾媽媽是沉痛的打擊。差不多有兩年時間,她都躲在家裡以淚洗面。十年以來,不知經過多少努力和堅持,才能從悲傷中站起來。現在她不單會做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又會上興趣班,還會關心鼓勵其他911事件華人死難家屬者。
她說:“我現在做義工,不再整日躲在家裡沉痛在回憶中,與老人家一起談談笑,開心一點。這十年裡,很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使我從痛苦中站起來。曾喆離開我後,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隨他而去,二是如果繼續生存,就要面對現實,因為曾喆也希望我健康快樂。”

現在,紐約唐人街一段路以曾喆命名,他的名字亦被刻在美國全國救護紀念物“生命樹”上,成為唯一獲此榮耀的華人。曾媽媽說,別人稱呼兒子為“華人英雄”,她固然為兒子感到驕傲,但這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如何延續兒子無私助人的精神。
她說:“在美國對華人有很多負面的報道,好像曾喆這樣正面的形象,我覺得很應該宣揚,這不是他的光榮,也不是曾家的光榮,應是華人的光榮,因為美國社會認同他的行為,好像紐約銀行現在有一個會議室,以曾喆命名,這是華人之光。每一這次記者採訪我,等於揭開傷疤再撤鹽,但每一個記者採訪我,我都接受,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媒體,去傳揚曾喆助人為樂的精神。”
在911中經歷人生逆轉的,還有黃清華。他是兩座世貿大樓中間一間酒店的員工,事發時,他因為在唐人街做義工沒有上班,避過一劫,但仍親眼目睹世貿倒塌的一刻。他說:“我望到飛機撞了,整個人跪在地上,當天911後,整間酒店倒塌了。我們失去了工作,對我們有很大傷害,對人生亦有很大改變。以前會學做生意,去賺錢享受,但經過911後,覺得人生很化學,如果當天上班了出了事,生命便劃上句號。”
在911發生大約八個月後,他在另一間酒店找到工作,碰巧遇到兩名舊同事。他們有感於華人在酒店行業經常被剝削及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於是決定成立“紐約酒店華裔協會”,幫助在酒店業工作的華人。由普通一名酒店從業員,突然間變為勇於捍衛華人權益的中堅份子,黃清華表示是911影響了他。
他說:“既然上天憐憫我,因當天我去做義工,人應該在有生之年做有益的事。我的心是想幫助華人爭取合法權益,保障自己華人在平等的環境下享受同等的待遇,我們協會成立5年,幫助很多人爭取,亦幫助被解僱的華人爭取。”
雖然轉眼已是十年,黃清華表示經歷過911的華人,陰影仍舊揮之不去。好像在2003年一這次紐約大停電,令他對恐怖襲擊猶有餘悸。
他說:“我在現在工作酒店的19樓,腦只在想:又恐怖襲擊?這是一直存在於心內的壓力和陰影,那天我真的很驚慌,難道在世貿死不去,在這裡死。從19樓走下去,心裡浮現那時世貿,人們如何逃走的情景。”
現在,每年9月11日,黃清華都會重臨舊地,懷緬一下昔日在舊酒店工作的時光。他說:“我現在每一年的911也會到世貿遺址走走,不知為何我有種心態,覺得那裡真的很好,我們的酒店及那個地方真的很好,很方便。一下子要到別的地方工作,已沒有這種感覺。”
在911十周年之際,黃清華以協會名義舉辦了紀念911活動,悼念死難者。他亦自資製作了一輯記錄了911事件的光碟,包括曾喆英勇救人的事跡,免費派發予華人,寄語其他同樣經歷過911災難的華人,明白生命的可貴,繼續勇敢面對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