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當了律師後我沒有忘記對自己的期望,為自己的移民社區做一些事,爭取權益,始終我們是少數族裔,移民應該受重視的,因為我們對美國經濟、社會有貢獻的,我們希望被社會大眾確認移民的貢獻。”
宋潔貞的法律事務所,經常坐滿遇到各種移民問題的華人,來尋求法律意見。宋律師是舊金山灣區最受歡迎的移民法律師之一,她積極參與當地的移民事務,不時協助國會議員舉辦與移民有關的社區活動。今天的成就,對宋潔貞來說可以謂苦盡甘來、來之不易。她在1983年,全家人由香港移民來到舊金山。中學畢業的她,雖然略懂英語,但在全英語的環境,要找一份工作也不容易,最終找了兩個月,幸運地獲得一間公司的人事部門聘用為文員。
她説:“在美國找工作,他們會找人查問一下你的工作能力,但我沒有,從來沒有在美國工作過,英語雖然已有中上程度,始終美國是英語國家,見工時或者覺得我的英語有口音,要你記錄名字、接電話,別人的名字也不懂寫,那時自尊心也受打擊。我是他們第一個移民、亞裔僱員,公司主要是白人為主,沒有中國人,我便開始學習美國文化、美國人的做事方式。”
憑著個人努力及虛心學習,她得到很多工作機會,在短短兩年內,由普通的文員,晉升至署理人事部經理,但學歷及經驗不夠,經常長時間工作,問題亦隨之而來。
她説:“工作壓力對我來說是很大很大,始終我不是人事科出身,甚至失眠、影響自己的健康,我去看醫生,醫生說我已有工傷,是因為工作關係,令我精神身體也受傷害,而我是不知道的。”
於是她決定辭工,律師幫她向公司爭取工傷賠償,那時候開始,她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理想。
她說:“我開始意識到美國什麼都講法律、法制的,原來很多法律都保障工人,法律對人有保障,有很健全的法制,我開始想,原來當律師可以幫助別人,可以爭取權益,亦可教導自己族裔的人。”
為了達成夢想,當時已近三十歲、已婚並育有一名女兒的她,決定重返校園,由社區大學讀起。完成兩年社區大學後,她轉到法律學院,在非母語地方讀專科,已經不是容易的事,攻讀法律就更困難。
她說:“我是讀夜校,那時我的小朋友仍很年幼,唯有讀夜校,日間做一個全職媽媽、家庭主婦,很辛苦的,夜晚讀書,日間要溫習,做很多準備,法律又是英文,要讀以前的案例,很多生字不懂要查字典,有些概念完全未聽過,現在要接受、要學習,又要照顧家庭,當然經濟也有壓力,又要工作。”
但是,她的努力並未得到家人的體諒,在法律學院的第三年,她對學業的堅持,與丈夫產生很大分歧,結果導致離婚。
她說:“當時是人生一個很低點,因為當時女兒只有10歲,又要決定如何處理女兒問題,自己生活問題,因為自己要獨立生活、工作,做兼職支持自己的生活。”
經歷婚姻破裂後,宋潔貞收拾心情,繼續向自己理想努力,最終完成四年的艱苦半工讀生活,她以為人生低潮已過去,怎料上天給她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她說:“人生最低,是考不到律師牌,每一次放榜的時候,心情都很低落,考不到就不能執業,花了這麼多時間,借了很多學生貸款,家庭也受苦了,自己各方面都受苦了,所以自己一直鞭策自己,不要放棄,要有毅力,如果放棄了便什麼都沒有了。”
結果,她三年內考了五次試,最終成功考取律師牌。宋潔貞表示,她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是源自一句座右銘,她更把這句說話刻在一塊牌子上,掛於床前,時刻提醒自己。
她説:“是一句英文:“Tough times never last, tough people do”。我的翻譯是艱苦的日子不會長久,堅毅的人能夠持久,所以我一遇到什麼困難,便覺得艱苦、辛苦的日子會過去的,它不會持久,但如果我是一個堅毅的人,堅毅地面對,就能站得住,屹立不倒了。你如果找到自己的方向,又肯付出努力、肯學習,你始終有一天會成功的。”
今天,宋律師不僅積極為華人爭取權益,亦在大學為法律助理教授移民法,更不時義務幫助有需要的華人。
她說:“有時是義務的,他能與家人在這裡安居樂業,是我令他可以留在這裡,在法庭上勝數,政府不再遞解他了,對某些人來說我是他的救星,幫他達成了理想,不用拆散家園,我有很大的滿足感。”
熱愛運動及音樂的她,亦在當地的華人電台及報章,分享她的奮鬥故事,鼓勵其他同樣面對逆境的華人,要堅忍向上,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