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巴黎從事了20多年服裝批發零售生意的汪先生說, 整個歐洲不景氣,華人相互競爭,使得當地做生意的華人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壓力。
他說﹕"當地失業率高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幾個因素,一個是整個歐洲不景氣,還有一個是前幾年這個服裝行業,巴黎差不多是整個歐洲的中心點,很多歐洲各國的批發商、客人到來法國進貨。最近5、6年以來,因為歐洲各地華人,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德國等周邊國家都自己搞起地方市場,這些貨都是從中國進口,各地中國人都到中國進貨,把巴黎市場瓜分了,瓜分以後,客人就少很多,這是一個因素,客源被分了。"
"中國人在法國沒有什麼行業可以做,因為第一代法文都不是那麼好,主要做餐館和衣服。當大家在這個行業,擠來擠去,客人越來越少,批發店越來越多,就產生"僧多粥少"的情況。以前都是供不應求,10多年前批發店的生意都很好,客人買很多(貨)。現在因為客人來少,購買力也差,經濟垮下去,店也多,大家互相殺價,大家都沒有錢賺,接下來整個行業都不景氣。再加上中國的服裝價格一年一年往上漲,歐元又貶值,等於對從事中國服裝打擊,接下來這個行業差不多都完蛋了﹗"
汪先生說,經濟蕭條,調整經營策略並不容易,回國發展,沒有經濟實力,也不容易。
"沒辦法調整,怎樣調整,除了大家都在熬日子,熬到時間到了受不了就回老家去吧﹗不過現在回去也是說說氣話,因為大家的家庭和孩子都在這裡,不是說能回去就回去,現在回去的話,如果沒有相當經濟實力回去,在中國也沒有什麼作為。如果早10多年前,華僑回去還是不錯,因為這裡帶回去的錢很值得花,現在中國人強大很有錢,那些華僑就貶值,整個歐洲貶值,華僑都貶值,現在華僑回到中國好像都成為鄉下人一樣﹗"
對於法國未來的經濟前景,汪先生不存厚望。"高失業率,沉重的社會福利開支,神仙難救﹗"他說,法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但實行的制度比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要社會主義,福利條件好,培養了太多懶人,創業人少。政府充當良心好漢,專門對富人開刀,富人不敢投資或把資金撤走。
在法國南部一所大學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法籍華裔學者李咏文表示,法國的生活指數高,一般商品征收19.6% 的銷售稅,日常必需品,例如新鮮食物和牛奶等收5.5%。
最低工資收入每月約1200歐羅,但因實行社會主義,窮人有很多社會福利,使政府的開支負擔沉重。
她指出,由於法國立國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社會福利的特點是不管國籍,只要在法國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她舉例說,外國留學生只需交本地生的學費,無業者還可申領房屋津貼。 "歐洲你是不可以同我們平時香港、亞洲、美國的想法,如果說再顛D(瘋),其實放假都是一個人權,(法國)有一個津貼,你窮無錢或屋企有很多細路(孩子),政府就有一個津貼,歐洲放假是一件大事,你唔會話人聽你會返工,8月成個法國都停滯,你無錢放假就會有一個subsidy(補助),就係放假subsidy。"
李咏文表示,法國實行了幾十年社會主義,一下子要收緊,談可容易。現在政府正討論收回每周工作35小時的規定,亦計畫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遲,但引起民眾反對。
最新數據顯示,法國經濟第二季增長為零,至此,法國經濟已連續第三季度停止增長,加上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恐會進一步放慢。
下一集的專題節目,我會為大家探討英國經濟情況,以及對當地華人影響。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