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暑期美國“遊學熱”

踏入暑假,美國東岸、華府、紐約、波士頓、西點軍校等旅遊聖地,多了不少來自海峽兩岸的“遊學團”。他們年紀輕輕,在沒有家長陪同下踏足美國,有的參加夏令營,有的要為日後的升學及前路探路。短短兩星期的暑期旅美遊學,費用動輒要5000美元,不過家長一點都不手緊。何山會同大家從遊學團這個側面,看看當下海峽兩岸的學子,不同的精神面貌。

0:00 / 0:00

華府5星級的希爾頓酒店,上星期接待了60多人,來自兩岸"國際青年親善大使"考察團。這些親善大使,來自上海、北京、台北,由曾在美國政府任高位的前高官組職,每年暑假都會在美東考察。他們走訪國會、白宮、聯合國、紐約證交所等等,2012年已經辦到第4年。

60人的團員中,中國的佔了超過八成。是中國國力的日益強盛?美國民間對中國越來越重視?還是報團的中國學子越來越踴躍,美方欲罷不能呢?

主辦人美國聯邦商業發展總署前副署長董繼玲對記者說,的確2012年來自大陸的比例是比往年多。"50位從上海北京來,8位從台北來,這些年青人,他們積極性更多,英文講得更好,表達能力更強,更有世界觀,所以我對這個項目充滿了信心。"

董繼玲成立的國際領袖基金,成立的目的是要協助美國的華人、亞裔融入主流社會,使更多的亞裔後裔可以進入聯邦部門任職,加深華人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歷年提拔的國際青年領袖,都有機會在聯邦機構實習。也有進入白官實習,及後進入美國聯邦的司法部任職等等。

基金會與美國的官場、政府的人脈關係密切,也使得一些來自大陸外交學院、外語學院、國際學院的學子躍躍欲試。儘管他們未能等同美籍華人的子弟,有機會到聯邦機構實習,還是要來美國走一回,趁機會到美國的各聯邦部門考察。

有參加者私底下就對記者說,原來大陸方面的尖子,就算有學校推薦,還要自費5000美元,抵消來回機票、5星級酒店、旅遊巴、膳食等費用。使費5000美元,即最起碼3萬多人民幣,大陸的家長花得起,為何又願意花?記者問主辦者董繼玲,她則回答,大陸方面的人選由上海的華僑基金會輪拔的。

董繼玲:"那邊是上海華僑基金會替我們處理去徵選學生的,我們不是說他們有錢,付費就可以,要徵選,我們還是想讓一些年青的專才來,他們的思想比較細密。他們聽到這個計劃都想申請,所以我們不能說,這麼優秀的學生就不挑選他們。"

記者所見,這些獲得校方挑選的大陸尖子,政治覺悟較高。但原來私底下,對大陸官方價值的認同,更是殖根心底。一位同行的台灣團友,對記者說,"有的,我們在上課時談了一個中國未來是否適合民主化的問題,那我很驚訝大陸同學是願意談,而且有不同的意見。比較不同的方面是他們認為,他們的體制與民主體制沒有好或不好的區別,是不同的方式。他們以台灣的民主為例子,可能認為有價值存在,但他們認為不一定是個成功的例子。他們認為民主太多,台灣是很多的混亂。"

其實,近年來美國遊學的豈止經過大陸官方挑選的尖子。一到暑假,遊學美國的大陸學子,自費、自發、非官派的更加多。華府的導遊Eric就對記者說,是4、5年間國內興起美國遊學熱,美國夏令營熱,以他接待的旅行團為例,現在有8成是遊學團。

華府導遊Eric說,"90%是遊學團,由小學到高中,大學部份就少一些。基本上來自中國大陸更省市的學生,由6月份開始,一直到8月底,9約初。一般在美國2星期到20日左右。"

他說,自發到到美國參加夏令營的,參加者年齡少至12歲,連小學生也有;而記者所見,官派到美國遊學的,清一色都是大陸名校出身,年紀最少都有大學一年級。至於官派學生自掏腰包5000美元,到美國遊學2星期,只付出最基本的費用。

記者:是不是可以說,現在大陸的父母很捨得花錢?
導遊Eric:的確很佩服大陸的現代父母,真的很捨得花。5000美元,這個價錢是最基本的。家長跟著一起來的比較少,少數。一個人頭,人民幣是要35000到40000人民幣,所以費用挺高,但為了小孩,家裡是可以接受的。

Eric並說,美東夏令營行程例排包括三大城市,波士頓、紐約、大華府。如有對口部門接待,還會參觀一些美國的私立學校,給大陸的學子嘗試美國的生活。而大陸的父母,也希望子女可以透過夏令營,為日後踏足美國鋪路。"有學校組織的暑期班、也有私人機構的暑期班、也有大陸方面單獨自己組織的(這些就比較簡單一些)。與美國方面合作的,則有經驗一些。大陸小孩子來美,都是5年前開始,早期很少有學校組織。你知道美國的經濟不好,所以美國的私立學校,小學、中學都(願意)與大陸的中介機構合作(招生)。"

記者問,這些自費的大陸學子都是含著金鎖匙出世,精神面貌如何呢?由機場接機,包車看護,到送機全程監護的導遊Eric對記者說,"大部份因為是獨生子女,有少少嬌生慣養,這是一定的。80%(參加的)都覺得應該出來(美國)看看。"(記者:年紀層集中在?)Eric說,"由12到15歲不等,也有是12歲以下。他們普遍都希望自己日後大了,能夠來美國留學。"

相較大陸興起到美國參加夏令營、遊學,對岸的台灣有更久的歷史。在"國際青年親善大使"團中,記者接觸到了台灣學生,他們同樣需經過篩選,也是官派由僑務委員會贊助出國,眾人獲得獎學金,省了部份旅費,似乎與大陸一樣,有背負某種的使命。有台灣學生就稱之為"國民外交",要在國外為台灣的拓展國際的友儀,為台灣的形象加分。

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法律系一年級的廖捷如對記者說,"透過這個計劃,剛好跟他們一起生活,討論一些比較細節的東西,對一些敏感的議題交換意見,我覺得是非常特別。"敏感的話題,兩岸的親善大使,又會不會迴避呢?廖捷如說,"我們最重要的是想學領導力,拓展我們的友誼,再做更多不同文化的東西。我們並不是戰略交流,不是政治性的議會,所以都會盡量避開這個部份,所以我覺得是雙方默默的共識。國民外交部份,我覺得第一個,我們要發揮我們台灣人的精神!"

另外一位台灣的親善大使張公豪就對記者說,雖然大陸遊學團少不了官派的色彩,但私底下,大陸的學生是真誠地相信,更多的自由對中國的未來,是一件好事。張公豪說,"他們有在私下的場合跟我聊,是他們真誠的關點,他們以認為越來越多的自由對中國大陸是好的,也許有官方篩選過,但他們也很願意討論自由的問題。"

好啦,各位聽眾,就算官派的大陸尖子,他們未必相信民主,但還是真誠地相信越多的自由,對中國的未來是一件好事。這節專題報導,由暑期美國"遊學熱"看中國,就為告一個段落,我們下次再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