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苹果》(二)】前记者设专页继续持守真相 冀活得真诚磊落为港人在黑暗照明

2022.06.24

香港《苹果日报》倒下后,前记者梁嘉丽和陈珏明在社交网开设个人专页,以独立记者的身份,继续报道香港人的故事。在《苹果》消失的一年之间,梁嘉丽撰写数十篇2019年抗争者的人物专访,记录香港在大时代的改变。她说,这项工作能使自己活得光明磊落,也盼这些文字能为在黑暗中坚持的港人照亮一点曙光。陈珏明指,虽然独立记者之路风险处处,但他仍坚持报道,只盼能为下一代守护真相。他又相信更多同行的加入,能开辟新出路。

一年前,香港人用掌声和泪水,送别在香港创立26年的《苹果日报》。

hk-apple7.jpg
《苹果日报》消失一周年,对很多前记者来说仍是一份伤痛。(石头 摄)

事隔一年,这个伤口仍未复原。因为一份「不甘心」,有前《苹果日报》记者发悲愤为动力,以独立记者身份,继续以文字与无力感抗衡。

hk-apple1.jpg
《苹果》倒闭一年后,前苹果记者梁嘉丽(左)与陈珏明(右)重回苹果大楼。(石头 摄)

「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无力感是在过去一年最大的伤痛。痛其实是无停过,因为《苹果》(倒闭)半年之后,就有《立场》和《众》。这种伤痛,其实大家不必急于去疗愈,你去想办法与它共存,伤痛都是一个动力。」

——前《苹果日报》港闻专题记者梁嘉丽

要疗愈的是那份无力感

梁嘉丽在《苹果日报》被消失后的第2天,重启她的个人专页,以独立记者的身份,继续新闻报道。她表示,《苹果日报》倒下,她的情绪处于伤痛、无力感、愤怒和不甘心交错当中,不想《苹果日报》无疾而终,成为推动她继续写香港人的故事的力量。

梁嘉丽说:是不甘心,为何(官方)能用如此暴力的方法,使一间传媒机构删除?《苹果日报》不应该就这样的消失,应该还有一些工作我可以继续去做,这份不甘心的状态,变成一种推动力。

在过去一年,梁嘉丽在个人专页,发布了约40篇报道,大部分与2019年反修例运动相关,梁嘉丽形容,选择写已出狱的抗争者故事,是希望用文字为时代留下记录,拒绝遗忘。

梁嘉丽说:(抗争者)很多时被说成是被遗忘的一群,他们的经历其实是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或状况。记忆是会被遗忘的,要留下历史事件和真相,便要做记录。因为我的专长是做人物访问,在能力范围下,把他们的事做记录,将他们的想法和经历留下来,是很重要,如同在洪流当中捞沙,能捞下来就先收起。与其说是报道,我觉得更像一个记录,如同说书人的角色,把他们的故事记下来。

用文字围炉 「可见性」变得重要

她承认,失去了《苹果日报》这个大台,变成单打独斗,资源不足,的确令影响力减弱,但另一方面她与读者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读者互动让她发现,透过书写抗争者的故事,能为经历香港巨变、心灵受伤的一群港人提供互相取暖的泉源;而即将入狱的年轻人,亦可以透过阅读其他人的故事,为即将面对的囚徒生活做准备,减缓恐惧。梁嘉丽也期望,她的文章,能成为同路人在黑暗中的一点曙光,在记录时代的同时,添加多一份意义。

hk-apple2.jpg
梁嘉丽认为,今时今日的香港除了「围炉」,存在的「可见性」亦变得重要。(石头 摄)

梁嘉丽说:今时今日的香港,我想除了「围炉」之外,大家存在的「可见性」好重要。我记得去年最后的六四专题,我访问了邹幸彤,她带出一个重点,对于抗争者或记者,要借镜中国维权人士保持的那种「可见性」,那怕只是一点烛光,最少能让大家彼此相知,还有人在努力当中,我卑微地形容是一点曙光,这边有一点,那边有一点,那种「可见性」在今时今日是很重要。

做人要活得光明磊落

总结没有了《苹果日报》的一年,对梁嘉丽而言,独立记者只是「此路暂通」,但面对如《基本法》23条立法、假新闻法等,这条崎岖颠簸的弯路也随时走到尽头。但梁嘉丽说,会抱著「Be Water」(如水)的心态,和要活得光明磊落的信念,在艰险中奋进。

hk-apple3.jpg
梁嘉丽盼文章能成为仍在坚持港人的「指路灯」,也能使自己活得光明磊落。(石头 摄)

梁嘉丽说:哈维尔说要活得光明磊落真的很重要,是一个生作为人很重要的价值观,你走的每一步都是磊落地生存,而不是利益和权力而随波逐流,别以为你今天的沉默、助纣为虐,你就不是邪恶,做人是要有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如果2019年香港人最大的一课是学会Be Water(如水),这不应是口号,而是要融汇在生活当中。

梁嘉丽发现,在过去一年,加入香港独立记者之路的人愈来愈多,她相信,同行之间能够互助互补,把《苹果日报》散落的新闻碎片拼凑起来。她前同事陈珏明,也是这张拼图中的一员。

一年前,陈珏明在《苹果日报》倒下前的最后一晚,走出办公室外,感谢门外守候的市民。

「真的只是很想继续做记者,继续报道。」——前《苹果日报》人物专题组首席记者陈珏明

逆风而行的独立记者

因为一年前的一句说话,陈珏明延续记者身份,开设个人专页,以报道时事及法庭新闻为主,希望继续发挥所长,成为与港人互勉的微光。

hk-apple4.jpg
陈珏明认为,独立记者之路难行又风险处处,但相信更多同行的加入,能开辟新出路。(石头 摄)

陈珏明说:当你看到仍然有很多香港人因为很爱香港,用不同的方法去付出;也因为我在过去多年的采访经验中,认识了不同的人,他们现在因为不同的原因被还押,透过在法庭旁听的机会,我可以与他们见面。我也很喜欢做记者,继续报道,便尝试把法庭的资讯写成报道,记录下来,如同微光一样,让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我不知道是否能称为使命感,只能说是我选择用的方法。

一年过去,陈珏明说,深深体会当独立记者的难处——他只有一双手,难以应付香港瞬息万变的社会,在《港区国安法》下,更要面对太多难以评估的风险。

陈珏明说:困难包括要考虑不同报道背后会否有机会有一些危险和风险,有时有些较争议或敏感的新闻题材,你不敢再去触碰。例如在外国有些事情发生与香港有关,但会犹豫及挣扎是否应报道,现在一些新闻报道都会被解读含有不同性质,这都是要再三思考的事。

当我们以为山上无路 

在过去几个月,相继有传媒步《苹果日报》后尘,被迫关闭平台,陈珏明承认,独立记者的生存空间比新闻平台更难,但读者的支持,令他坚持走下去。

hk-apple5.jpg
陈珏明形容,现时记者如同走上一条狭窄的路。(石头 摄)

陈珏明说:我觉得真的很难走,(独立记者)是一条危险、崎岖和不易走的路,当媒体已不允许百花齐放,当独立记者只会承受更高的风险,但也因为这种环境,令我们在做的报道更有意义,例如有读我文章的人,对我说一声「谢谢」,意义已是很大。我觉得同爬山一样,有时候我们以为山中无路,但愈来愈多人一起走,可能找到出路,不过这条路是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现在走的就是出路。

盼望将真相留给下一代

刚当爸爸的陈珏明表示,希望仍作为独立记者的他,能为儿子守护和保存现在的真相,亦期待儿子能有机会读自己的文章。

陈珏明说:记者是在书写一个时代的历史,我希望能为下一代保存真相,包括自己的下一代,他理论上是能在网上找到我所写的文章,期待他说一句「爸爸你写得不错」,我已很满足。

hk-apple6.jpg
陈珏明盼望自己的报道,能为下一代守护真相。(受访者提供)

陈珏明说,他想儿子将来长大后,生活的香港环境更加好,这成为他今天更加努力的动力,继续在岗位上尽忠职守。

问到在目前满布荆棘的传媒环境,如何保持希望?陈珏明坚守一个信念──「每一个黑暗的夜晚我们都看不到有光,但我们相信都会有黎明再来,即太阳如常升起,学张晓明所说,所以要有这个信念。」

记者:陈子非、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

评论

Yiu Wah Chan about the journalists of Hong KOng
2022/06/24 14:26

hope that they are living as water and keep their Hong Kong spirit and Hongkongers add oil. They are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