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报业陷低潮 救亡怪招五花八门
2015.04.22

网络媒体日趋蓬勃,全球性的平版媒体遭受沉重打击,在大陆也无法幸免。再加上经济放缓、架构重整等因素,中国的报业大不如前,部份报纸因销量下跌而倒闭;亦有报章强逼员工购买广告客户以货代帐送来的货品。因而出现雇员要向报社买酒、买蟹、买化肥、甚至订购大量报纸的怪现象。更有报章为开源节流,要向雇员减人工、拖粮甚至裁员。(刘云报道)
以矿业为主的山西省,今个月初出现报纸媒体拖欠工资及意图削减近30名记者。
本月7日,近30名记者齐集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外抗议,指控集团旗下的“三晋都市报”在过去3年间一直没有履行法律责任,与雇员签署劳动合同。
记者:集团不承认他们是记者,或说不承认我们是真记者,但是,我们这里有很多不错的员工包括曾取得新闻奖,这肯定是矛盾的。你既然不承认,为什么还要给新闻奖。
被报社拖欠了2个月工资的三晋都市报记者,近日获悉集团在去年六月下达文件,决定未来半年内辞退报社内的“实习记者”及“见习记者”。不过,“辞退”行动一直没有进行,相反,时任社长在同年10月竟提出,欲获转聘为“社聘记者”便要进行考核,报社会按“发稿的产量、平时参与活动、订报和经营任务进行综合评分”,未料,这考核竟是要他们自掏腰包,订报社报纸及买酒来换取分数,以便有机会成功通过考核取得“社聘记者”的资格。
记者:要买200份报纸,但是,做法是把钱交给发行部,该部门怎样用钱,他们也不知道,报纸订或没订,我们也不知道。
不愿公开名字的受影响记者对本台说,报社要他们每人订购自己工作的报纸早已发生,当时每人要付人民币11,250订购自己工作的报纸。但是,他一份也没有收过。孰料,记者要自费“养”自己的手法仍未完。
记者:我花了5万元买酒,但是,我没有拿过酒,就是净给了5万。因为当时人家说买,就买了,至少买了十万元,但是,我说不喜欢酒,协商后就只给5万元。
报社强逼记者购买的酒,是广告商无钱清付广告费,改用实物代账,最终有人耗费数十万元买酒,冀望考核的分数可因此增加,成功转为社聘记者。根据报社提供的方案,每人订报或购买报社的酒每1万元,便可获得2分。最终,有26名见习记者成功取得足够的分数,可转为“社聘记者”。但是,报社一直没跟他们签署合同,今年2至3月的工资更一直拖延缴付,直至4月才取得2月份的工资,年初,更突然宣告工资要减一半。
记者:(报社)没有给大家通布,也没有跟大家商量,你(报社)就只贴了一张公示说‘由于报社经营困难,工资减半’,直接贴在外头。
该名见习记者说,他们一直不知道报社的营运如何,但是,他们进入报社工作是因为看到报社的招聘公告,每人都要经过考试及面试方能成功在报社工作,主管述明由“实习记者”转为“见习记者”约需3个月,而“见习记者”转为“社聘记者”的时间也是差不多。可是,过去3年,没有人可依据有关程序成为报社的记者,他们仍旧听从主管指示,拿著报社盖有印章的工作证往外采访,对报社提出众多奇怪的要求,甚至把一些原本是编采部的记者调往广告部,他们也没哼半句。
记者:我们老老实实干希望等待著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记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乔木,对于“三晋都市报”要求记者自费订报及买酒不感奇怪,因为他曾听闻还有买蟹及买化肥等要求。
乔木:现在做广告收不到现金,没有广告无法维持,特别酒商,酒商拿酒来,一是欠或是顶广告费,到年底要(钱),就拿酒来顶广告费。
他说,近年间经常听到报纸经营困难,特别是党媒旗下的都市报。
乔木:这些报纸第一没有人订,第二没有人拉到广告,所以,陆陆续续有一些已经倒闭,还在的也很难维持。这个现象现在很普遍。
他解释,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很多人已转到网络看新闻,年青人更不会买报纸看,长者又以看电视为主,所以,有些都市报的订户已由过去高峰期的50万户急跌到不足10万户;此外,广告量及价格亦见下挫。乔木说,报纸即使有广告也可能是靠人事关系,又或需要向该报的领导或广告洽商的经手人发回佣金报酬。
他更以过去报纸媒体经常在年底召开年会、办庆典等豪华活动,更向邀请嘉宾给予优厚待遇,但是,这种情景已不复再,改为由网络媒体接力。传统的知名媒体,现在亦不能倚重广告费,另拓水源。
乔木:现在大量的知名媒体都是靠办会展、开年会、论坛及研讨会来赚钱,有些也搞旅游、投资服务。
自中国政府鼓励媒体进行合并后,去年,上海先后有3所报纸媒体结业,分别是“新闻晚报”、“天天新报”及“房地产时报”;另外,位于西安的一份都市报除合并评论及调查报导的版面外,更要雇员减人工,知名的财经媒体亦更改工资的支付,除承担每月的底薪外,其他则按记者的发稿量来评算工资。
早在2013年已曾出现记者维权讨薪的山西“三晋都市报”,前任社长为解决记者维权,较早时提出不同方案包括著记者重返岗位工作,图平息事件,但是,对记者坚持依法例签署劳动合约的要求,仍拒予答允。
维权律范标文指,根据法例用人单位需要跟雇员签署劳动合同,否则既违法又需以双倍工资向雇员作出赔偿。虽然用人单位拒予签订合同,但是,范标文说,劳资关系可从一些环境证据作为助证。
范标文:如果能证明报社的领导叫他去为报社工作,然后,工作的成果是不是用报社的名义发表,若是,那就肯定可能认为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他说,记者要向自己的报社买酒,更是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既不正确更有可能违反法律。他认为,记者有权向劳动部门投诉,以便有关部门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