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權撕裂中國 教育平權舉步艱難

0:00 / 0:00

繼江蘇家長連日抗議高考減招後,湖北、河北、河南、浙江等地的學生家長到當地政府,抗議高考錄取存在地域歧視。但隨著北京昌平有非京籍家長自焚抗議孩子無法入學後,教育平權在中國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敏感話題。有體制內的觀察人士指,優質教育是屬於特權的,若果專制不改,教育平權永遠沒可能。(黃小山/黃思霖 報道)

媒體人士透露,昌平劉姓非京籍學生家長自焚事件後,官方第一時間封鎖消息,嚴禁任何媒體披露有關男子自焚的原因,而部分家長的聲援;亦立即被官方銷聲。

根據北京市的規定,非京籍孩子入學,必須要五證齊全,即監護人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居住證明、戶口名簿、在京暫住證、戶籍所在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

一位非京籍家長張先生透露,五證僅僅是北京市的基本門檻,各個區還在這五證之外,增加很多條款,譬如在京繳納一定年限社保的證明,暫住證的年限要求,租房稅等等。

張先生說:五證是必須的,但是每個區都不一樣,還需要本地的社保證明。像海澱區的要父母雙方的本區的社保證明,不低於6年。譬如說你要想上中關村一小的話,你要在中關村一小附近的小區居住夠多長時間,就看你那個暫住證,不是說看你的那個租房合同。你要是在這裡住10年了你沒辦暫住證,就認為你一天沒住。海澱跟西城的,都是這麼規定的。像郊區的就短一點,有父母一方的就可以,每個區都不一樣,很亂,但是五證是全市統一的。

張先生稱,即使是上了學,但到初中畢業,就會再次失去在北京上學的機會,而是必須返回原籍。因為北京的高中不錄取非京籍學生。官方這樣做,就是想把沒北京戶口的人趕出北京。

張先生說:非京籍的,高中就不能給你留學籍了,你得把學籍轉走,因為高中它不錄取你啊,回原籍。國家控制這個呢,也就是把人往外輸送吧,就不讓在北京啊。

辦理入學究竟有多難?一名家長對本台指,舉例要求在海澱區繳納社保的證明。他們上班在海澱區,但繳納社保的代理公司在西城區,就這一條,直接就卡住了。

又例如,已經有了全家的戶口本,但真正去辦理的時候,要求你提供孩子出生時的醫學證明,對於很多打工者來說,這樣的一紙證明,要麼已經丟失,要麼就還在千裡之外。如果是超生的孩子,還需要提供繳納社會撫養費的證明(俗稱罰款)。

一些區要求在當地必須居住多少年以上,如果你去年在東城區,今年換工作搬到了海澱區,孩子入學就會泡湯。

最困難的是,很多自己根本無法辦理的手續,好像要求提供租住房的房屋地契、建房審批證明,以及房東繳納的租房稅,並且對租房稅的繳納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如果房東不提供,孩子就不能入學。

北京媒體人士統計,雖然官方稱只要五證齊全就可以入學,但實際上,要真正辦完孩子入學的所有手續,需要28個證。

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各區在採集資訊的時候,經常出現政策變化。隨意調整各種規定的時間限制,今次自焚的劉先生,就因為他的租房稅繳納時間遲了4個月。房東不願意繳納,而是他自費代房東繳納,最後卻被告知不符合入學條件。

媒體人指出,為外來人口設置極為苛刻的上學門檻,是北京市政府希望限制低學歷的人進入北京,而高中嚴禁非京籍學生入學,則是為了保住北京特有的高考優先錄取特權。

在採訪中,本台記者也發現面對慘烈的入學競爭,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入學,別人的境況如何,他們不願意去關心。這成為官方分化學生家長的法寶之一。如張先生儘管是一個擁有500人的非京籍學生家長群的群主,但他對於發生在劉先生身上的自焚悲劇,並不關心,他不知道已有人因孩子無法入學而自焚。

張先生說:沒聽說,可能封鎖消息吧,我沒去(抗議)。現在的習慣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是我現在呢,我的孩子已經入學了,所以,我就是為外地的,能夠在這裡入學的提供一個諮詢,所以呢,其他的事也管不了那麼多。

不願透露姓名的媒體人稱,自許志永被打壓之後,教育平權運動陷入低谷,但隨著江蘇考生家長反削減錄取名額後,各地的教育平權運動有所抬頭,但亦僅限於地域之爭,而沒有上升到公民權利的層面。昌平家長自焚的慘烈,亦因為嚴密的封鎖,影響範圍有限。

評論員賈平注意到,爭平權開始後,中國最大教育特權城市的北京居民,表現出對外地人的強烈敵視,這種態度令人震驚。

賈平說:這裡頭還有個問題是,北京本地人,產生了強烈的排外情緒。江蘇高考的那個事鬧了以後,北京本地人按理說他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因為他們的指標雷打不動,他們是最優先的。但是他們也有些那種非常無理的文章的,在那訴苦說我們北京人怎麼了?我們好像吃了這麼多苦,你們沒本事,而且就是說充滿了那種族群之間的的歧視。這種言論在網上也是到處流傳啊,而且得到了那種北京人,包括那種假北京人的大力讚賞。甚至有政協委員主張對外地人要加強一些歧視政策嘛,有提這種議案的。有人去查了一下,這些政協委員原來也是外調來的幹部啊。

在極盡折騰的背後,黨政體制內的人,卻享受著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教育特權。

據雲南省委黨校前老師子肅向本台記者透露,以他們自己為例,他們的孩子從小開始,就享受著一流的學校,同時,還有以單位掛靠的名義給予的經濟補貼。

子肅說:比如我們的子女,入學開始,我們就享受體制內核體制外的一些差異。比如說,我們省委黨校的孩子,從上小學開始,他有掛靠的固定單位,固定小學,中學,由單位付一些費用,從而減少了家長的負擔。這是體制內利益均沾的一點表現。毫無疑義,就是最好的,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就享受最規範、最好的師資的特權待遇。

子肅認為,集權制度會把所有的資源抓到他們自己手上,他們以轉移支付的方式,來隨心所欲地支配資源。一方面是利益交換,同時也是他們維穩的需求。在這種模式下,教育平權的問題,不但不會得到緩解,而且還會繼續惡化。

2014年,在京商人趙忠山等78名失學的非京籍孩子家長,從昌平區等各區教委、政府,再到北京市教委、市政府、國家教委,逐級上訪,但毫無收穫。而當他們聘請律師試圖聯名起訴北京市各區教委,但一直到北京市高級法院,他們亦未能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