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曾掀起反對浪潮的“推普廢粵”語言政策,4年後捲土重來,並準備加快推行。有評論認為,語言統一有利於專制統治。(劉雲報道)
由廣東省政府直接管轄的廣東電視台,在今年6月底開始,在沒有任何預先通知下,"正點報道"的新聞時段,突然由過去一直使用的粵語廣播改為用普通話,事件經傳媒報導,4年前出現的"推普廢粵"再度成為網民熱論的議題。但是,在同一議題上,4年前廣州市千人上街,高喊保衛粵語的行動,現時已不復見。相反,市面一片平靜,網上的跟帖偶被"舉報"即被刪除。
廣州聽眾麥先生,對於廣東省電視台靜悄悄地縮減粵語報導新聞,及粵語廣播的娛樂節目,並沒有強烈的反應。他解釋,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早已放棄看大陸的電視節目,另外的原因是,當局汲取4年前的教訓,故是次使用暗度陳倉的手法,靜悄悄地推行政策。
麥先生說﹕ 當年政府用激烈的方式做,因而產生激烈的反響,現在則靜悄悄地做。坊間有說,很多民眾不喜歡的事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一開始大聲地說出來,大家就自然會反抗,當反抗後,(政府)會叫停一段時間。但是,往後會在你不知不覺間繼續進行。當事情已做至尾聲時,大家還可以有什麼反響?因為有一些人根本不知(政府)在做,即使當你知時,它(政府)已差不多做完。
"推普廢粵"行動,相隔只不過4年時間,但是,社會的反應卻是一冷一熱的两極化,原來也跟當年的參與者往後的發展及遭遇也有關係。當年曾旁觀示威抗議的麥先生謂,當年撐粵語的人現在已各自有不同的發展路向,有不少人已轉往其他省市工作,亦有人已出國留學,更有人因進入商業社會而受到商業文化的薰陶所致,因而欠缺新的年青人帶領討論議題。另外,他有朋友4年前參與保衛粵語行動後,便遭受官方打壓,包括滋擾,甚至跟踪。同一議題今再出現時,朋友選擇了沉默。
麥先生說﹕四年前被人拍攝到(他參加撐粵示威),隨後的2年,被人跟踪。
本台曾嘗試聯絡4年前因參加示威活動,事後被官方拘捕的多名參與者,但是,他們當年使用的聯絡電話現已全部終止。
2010年7月,廣州政協會議上有一名政協提議,把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語言,指由於廣州的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外來人,故增加普通話節目,能增加收視人數,及能提高人口素質和文明程度。隨後引發社會強烈反彈,逾千人更跑到街上高舉保衛粵語的訴求。事件最後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一句"子虛烏有"而落幕。不過,廣東省政府在2011年12月17日公佈"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述明政府、教育、傳媒等界別的人士需使用普通話而非地方方言,政府的公文、影視字幕、刊物、服務行業等在內的用字,均不得使用繁體字和異體字,否則會受到行政處分。
居住在廣州的外省人士高先生表示,縱使不能講粵語,但就一直關注有關事情的發展。
他對民間社會在是次"推普廢粵"的議題上沒有強烈反抗感到很無奈,亦認為可悲。他分析,箇中的變化跟廣東省政府近年間不斷以高壓手段打壓群體活動,及將關鍵人物直接送進監獄去有關。
高先生說﹕我覺得很可悲就在於當局很多行動起到作用,有些作用就直接如要求財產公開,就把你判刑,放到監獄去。廣東的不單是郭飛雄或是唐荊凌等,直接放到監獄去,這種高壓的方式對這次的事件,有相當大的作用。
他指由"南方周末"事件起,隨後多名維權人士受到的打壓,都是一浪接一浪的出現,令民眾會產生寒蟬效應。
高先生說﹕(被捕的廣州維權律師)唐荊凌雖然幾乎是為到某一件事,但是,綜合起來,唐荊凌不是為到某一件事,他基本上是有某一個指向,就是民間的維權,社會的不公。這受到打壓,民眾就可以想到,'我為了我的地方語言的權利去抗爭?'這是每一個人的抗爭,個人的抗爭都要付出代價,這代價已看到了,就是為到某一個理想抗爭都已經進監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他指出,廣東省過去的傳統是,官員跟民眾站在同一陣線,對中央的政策作出變通甚至抵抗,不過,他指,這已是明日黃花的事。昔日廣東社會非常開放的日子已不復在,相反,廣東省已變成全國的一只棋子,不再保存自身獨特的傳統。
廣東省的獨特傳統,其實,不只官民對中央政策採取的態度,還包括豐厚的嶺南文化。4年前已就保衛粵語與友人們設計"碎粵神偷"海報的勞震宇,4年後仍舊關心粵語的存亡,更倡議7‧25為粵語日。不過,他強調"粵語日"意念是要凝聚大家的共識,共同思考社會為何要保護粵語及箇中的意義,而不是淪為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的事。他回憶,4年前在保衛粵語的活動中,看到一些激進的人士綁架了整個活動,引致他並不贊成街頭運動,避免溫和的訴求及理想被模糊。
勞震宇說﹕4年前的事,有些人高喊的訴求,我們都未必贊同,如'不懂廣東話就返鄉下',所以,我自己對群眾運動是有保留的。
勞震宇認為,推廣普通話的目的在於人人都會講普通話,而不是人人只講普通話。他更引述已故總理周恩來於1958年的政協會議上曾說﹕"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他擔心,粵語在未來十年至二十年很有可能被逐漸邊緣化,情況如廣西的南寧等很多地方,已由原來以粵語為主,變為今天以普通話為主流的語言。
他覺得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亦意味著身份的認同和文化的傳承,故認為中國若只剩下一種語言,而文字就只是簡體字,會是一樁可怕的事,會使千年的文化出現斷層,無法傳承,破壞中華文化多姿多彩的多元生態。他希望,中國政府能制定保各地各族語言文字的政策。不過,他承認現時沒有任何具體計劃如何實踐他提出的"粵語日"的意念。
昔日在廣州從事傳媒工作的時事評論員長平看著"推普廢粵"四年間的變化,他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公民運動的空間越來越收緊有關,導致現時再難以看到有街頭運動的事。不過,他覺得語言統一化的背後,隱含著一個更大的意識形態。
長平說﹕從大一統的政治來看,統一語言向來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而且是必要的。
他指,廣東省4年前推行的"推普廢粵"根本一直沒有放棄,整個意識形態就是要廢除方言。雖然,在中國的教育中承認及肯定方言的作用,但是,學校教育以至文化出版,方言從來沒有位置。
他記得,上海的電視台也曾使用上海話廣播,後來被停止使用,引致全國就只有廣東省的電視台可使用方言廣播。不過,目前粵語廣播也被勒令廢除,便等於語言在廣播電視系統中,實施了徹底的大一統,這個大一統就是跟標準化的意識形態有關係。
長平說﹕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對統一、正統、中心、規範及標準等的概念,有著強烈渴求,甚至將之神聖化,所以,這種教育影響的大多數中國人很難想像一個國家,一個省市有幾種官話並存的情況。
現旅居德國的長平強調,他並不反對普通話,但並不認為就要廢除自己的母語。他指,歐洲很多國家都有多於一種官方語言,但是,人民之間的溝通,訊息的傳遞並沒有影響,相反,語言多元化更可促進交流的興趣,對腦筋運用更有幫助。
長平說﹕多元文化共存的空間會變得更加狹少,這不利於文化發展。從政治方面,它強化了統一,正統的概念,這是有利於專制統治,不利於多元文化促進自由、平等及民主等。
同樣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往後會否也遭遇同一命運?長平不排除有可能,但他覺得當中有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人會否抵抗,因為當人不抵抗時,官方便可以很容易推行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