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4周年】政局翻天覆地变化 旧香港是否「一去不返」?

2023.06.08
【反送中4周年】政局翻天覆地变化 旧香港是否「一去不返」? 2019年6月9日的「69大游行」,由当时的民间人权阵线举办,揭开「反送中」运动的序幕;事件至今已踏入第4年,港府指香港已「由乱及治、由治及兴」。
路透社资料图片

香港「反修例」运动踏入4周年,逾万人因示威被捕,至少10多万港人流散海外,香港政局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经历4年动荡,香港是否「一去不返」?未来将何去何从?本集率先回顾香港这几年的重大转变。

香港「反修例」运动期间,年轻人走上街头,警方拘捕逾万人,过了近4年后,仍有近7千名被捕者前景未明。

反修例示威涉逾万人被捕 近7千人被捕未定罪

据港警提供予本台的数字,由2019年6月9日至2022年12月31日,警方于各区示威活动中共拘捕10,279人,年龄介乎11岁至87岁。1,754名被捕人(1,255名男子、499名女子)年龄为18岁以下,涉及罪名包括参与暴动、非法集结、刑事毁坏、袭警、阻碍警务人员执行职务、藏有攻击性武器等,当中520人已被检控。 

截至2022年12月31日,2,928人已经或正在司法程序处理的人士当中,其中1,789人须承担法律后果(包括1,475人被定罪、304人须签保守行为、6人被判照顾或保护令、及4人藐视法庭(民事程序))、57人获撤销控罪、387人审讯后无罪释放,其馀人士的司法程序仍在进行中。另外,有25人经警司警诫后被释放。  

对于被捕而未被检控的人,警方会如何处理?警方回应指,会审视这些案件的证据,考虑多项因素,包括案件的严重性,有需要时会征询律政司意见,决定处理案件的方式。

feature-antichina_can1.png

香港人口2019年起持续下跌 3年净移出至少13.5万人

「反修例」运动后触发大规模移民潮,虽然港府未有针对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统计数字,但一些数字亦能反映香港的人口正在流失。

根据港府统计处今年2月中公布的数据,香港居民净移出的趋势持续,去年香港居民净移出为6万人,较2021年的2.73万人增加,亦创2019年以来新高,若计及2.12万名单程证移入,仍录得3.88万净移出。

其实香港已连续3年录得人口净迁出,合计共减少13.52万人,若撇除单程证移入人士,3年累计已流失18.53万人。

英、加、台向港人批出近24万张签证 英国成最热门移居地

2020年香港实施《港区国安法》后,多国向港人提供方便移民政策。本台整理英国、加拿大、台湾3个港人热门移民地的资料统计,2019年后,3个地方共向港人批出约23.7万张签证,当中最多港人赴英。

16.6万港人获批BNO签证 逾11万人已赴英国

英国内政部5月公布,为港人提供移民英国的「救生艇」BNO签证计划的最新统计数字,自从BNO签证计划于2021年1月底推出以来,截至2023年3月底,共收到17.25万份申请,期间以计划推出后的首两个季度,即2021年1月至3月,和2021年4月至6月的申请数量最多,分别为3.3万宗及3万多宗。其后申请数量逐回落,并从2022年9月开始稳定。

当局又指,自计划推出至今年3月底为止,一共有13.9万人于英国境外成功申请BNO签证,并已有11.35万人抵达英国,而在英国境内获批的申请则有2.7万多份。即至3月底,有近16.6万港人BNO签证获批。

3.8万港人居台 6,400人定居台湾

台湾方面,根据台湾内政部移民署统计,2019年来台居留港人有5,858人、定居1,474人;2020年居留10,813 人、定居1,576人;2021年居留11,173 人、定居1,685人;2022年居留8,945人、定居1,296人。而截至2023年4月30日,台湾内政部移民署数据显示,2023年居留1755人、定居373人。即由2019年至今年4月30日,共有逾3.8万港人居台;6404人定居台湾。

加国批3.3万工作及学生签证 1,700个永居权

加拿大政府2021年起,亦因应《港区国安法》实施,对港人提供「救生艇计划」。港人可以透过「香港特别通道」(Hong Kong Pathway)stream A、stream B 两个计划,在符合条件后申请成为当地移民。

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于2020年11月,就香港学生及其家属宣布「开放式工作签证」计划,过去5年内从专上教育机构毕业的学生,均可申请开放式工签(OWP)赴加国工作。根据加拿大政府资料,截至2023年1月已批出1,700个永久居留权、逾3.3万个留学签证及「开放式工作签证」予申请人士。

加拿大政府在今年2月宣布,延长港人的「救生艇计划」中「开放式工作签证」申请限期至2025年2月7日,并同时扩大申请资格,令过去10年内大专毕业的港人亦可以申请。

feature-antichina_can2.png

《国安法》后至少8家独立新闻机构停运 另至少9间自媒体成立 

另一备受关注的是,《港区国安法》后香港多间新闻机构停运,香港传媒是否仍有生存空间?

英国国会跨党派香港小组今年4月发表题为「Inquiry into Media freedom in Hong Kong: the case of Jimmy Lai and Apple Daily」报告,指香港新闻环境愈趋恶化,自2020年《港区国安法》生效后,至少28名新闻从业员被起诉,当中逾半数仍被拘禁;另至少8家独立的新闻机构为保护员工而决定停运,包括《众新闻》、《传真社》等,以及2间因被控违《国安法》而被迫关闭,包括《苹果日报》和《立场新闻》,导致近1,000名新闻从业员失业,当中逾200人离港。

这股港媒倒闭潮在2021年6月《苹果日报》停刊后出现,这批「失业大军」中,有不少人转型为独立记者或自组自媒体。翻查资料,至少有9间自媒体在香港或海外成立,坚持粤语媒体专业。

当中不少于过去1年相继在香港成立,包括《大城志》、《集志社》、《Channel C》、《法庭线》、《ReNews》;另有海外的《绿豆》、《追新闻》、《棱角媒体》和《光传媒》,其主要以各大社交平台或订阅网站,发布即时和专题新闻,各均有2至6万订阅。

新闻自由组织无国界记者5月初发布今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香港于全球180个国家与地区中排行第140位,仍属于「艰难」状况。该指数由2002年开始,当时香港排名第18位,至2022年已从80名跌至第148位,今年则微升8位。

feature-antichina_can3.png

立法会建制近乎「清一色」 区议会民选议席只剩2

香港政局方面,选举制度被大幅改变,民主派可谓「绝迹」。2021年,中央「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立法会90个议席中,89席均由建制派当选,仅社会福利界功能界别议席,由自称「非建制派」的新思维主席狄志远当选,立法会由建制派近乎「清一色」包揽。

另外,2019年区议会选举中,民主派受「反送中」示威浪潮影响而大胜,赢得历来最多的86%直选议席,但这亦引起中共高度警惕。而《港区国安法》在2020年6月颁布后,再加上2021年5月通过《公职修订条例》,要求现任区议员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大批民主派相继辞职、拒绝宣誓后被褫夺议席,或在宣誓后被裁定宣誓无效,造成近70%议席悬空。

今年5月,港府宣布再整顿区议会,2023年区议会选举将会改制,新一届区议会将有470名议员,27名当然议员获得保留,馀下4成由特首委任,4成由「地区委员会界别选举」产生,只剩2成由地方选举产生。民选议席由452个大减至88个,按双议席单票制产生,变成44个选区,占全部议席的2成。

李家超表示,有区议员危害国家安全,「鼓吹『港独』,助长『黑暴』,反对《港区国安法》」,「粗暴作出超出区议会作为地区谘询组织职能的事情」,要确保区议会「去政治化」。

评论:2019年至今 香港极速由自由走向极权

熟悉中国政局的时事评论员程翔认为,2019年「反修例」运动以来,香港各方面严重倒退,而在《国安法》下,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被消失,亦反映了香港在短时间内,由自由走向极权。

程翔说:香港向全世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说明一个本来自由的社会,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被中共改造成一个极权的社会。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香港今天的悲剧,随时发生在台湾、西方、东南亚各地,这不是危言耸听。唤醒全世界的人,警惕中共对他们国家进行相类似的渗透。

评论:在国安法的淫威下 很多人思想完全改变

程翔又指,在《国安法》压境下,很多人的思想完全改变。

程翔说:FCC曾经在人权新闻奖中,本来是一个很重要的新闻自由指标,今日的FCC竟然与梁振英把酒言欢,捍卫整个亚洲的人权,所以看到在《国安法》的淫威底下,很多人的思想都完全转变,这是香港一个很可惜的现象。即普世价值在《国安法》的压力下,已经完全让位于依附权贵的文化,这是引以遗憾的地方。

评论:与中共漫长斗争过程中 港人毋须灰心 

程翔指,虽然现实环境恶劣,前景不乐观,但他相信在现代社会,单靠控制人民思想的政治体制,不能够长治久安。程翔认为,港人要树立「长远必胜」的信心,无论是在地或海外的香港人,都要保持团结,一起保存香港的文化。 

程翔说:我觉得香港人不用灰心,在政治低潮时,我们一定要保存身心的健康,才能够积累力量,能够与中共漫长的斗争过程中,保存新力量。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不要鲁莽,不要送头,因为现在未是时候。中共其实一直默默减少粤语在广东及香港的使用,中共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推行毁灭当地语文的政策,这在西藏、新疆、内蒙古都发生中,所以我们更加要尽量保存香港的文化。

在「反送中」4周年,本台将推出4集专题,反思香港这几年的转变,是否能够坚持「初心」。包括由示威者讲述被捕、入狱,以至获释后的心路历程;昔日「黄色经济圈」是否已名存实亡?香港新闻媒体何去何从?海外港人在「国际线」是否取得成效?敬请留意本台稍后的报道。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