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進迫下,2021年6月,港人失去為香港服務26年的《蘋果日報》,而集團多名高層亦身陷囹圄,多國關注香港媒體自由面對極大打撃。失去《蘋果日報》後,香港的輿論環境有何轉變?本台分析今年媒體大數據,立場較為自主的傳媒數據曾有短暫升幅,但數月後影響力未再顯著上升。另外,除了《香港01》的數據穩步上升,其他親政府媒體未見有大影響。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2020年尾被捕後,港府逐漸瞄準壹傳媒及《蘋果日報》。早在今年4月,仍未升任保安局局長的鄧炳強以警務處處長身份,不點名指壹傳媒以「誤導、炒作、不盡不實的報道」分化人心。
《蘋果日報》高層被捕 被迫關閉 引來世界關注
2021年6月17日,《蘋果日報》多名高層被捕,包括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及動新聞總監張志偉,眾人被指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
同日,港警國安處出動500名警員,搜查《蘋果日報》大樓,檢走主機及大量新聞材料,又凍結其銀行戶口。事件引起全球關注,歐盟發言人批評,《蘋果日報》停運清楚反映中方利用《港區國安法》,箝制出版自由、言論自由,以及削弱媒體的多元化。
6月24日,《蘋果日報》宣布將停刊,並發行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印數鎖定100萬份。「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成為《蘋果日報》最後的頭版。執行總編輯林文宗當天午夜前完成簽發所有版面,員工鼓掌,林文宗再鞠躬感謝員工。《蘋果日報》大樓外聚集了大批前來支持的市民,最後一期的《蘋果日報》亦引來香港市民搶購。然而,隨後連林文宗及前《蘋果日報》主筆、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筆名:盧峯)亦被國安處拘捕。
黎智英身陷囹圄,香港《蘋果日報》被消失引起世界關注,他們其後獲「伊菲爾新聞自由獎」、年度新聞自由金筆獎表彰。

《蘋果》網上消失 傳媒生態有何改變?
《蘋果日報》網站、Youtube頻道、Twitter,6月24日相繼結束,連帶有超過200萬追蹤者的《蘋果日報》Facebook專頁都在一晚內消失,最可惜是多年的歷史報道,都隨官網消失。事後有人自發將《蘋果日報》的新聞作網上備份。
黎智英的兒媳曾美華在6月接受本台專訪時曾說:如果現在僅存的媒體還有發聲的機會,請大家保護,很感激所有讀者同行多年。
《蘋果》被迫關閉後,香港輿論環境有何轉變?媒體的瀏覽數據屬商業機密,惟本台根據社交媒體平台CrowdTangle及其他第三方市場數據平台,分析多個華文媒體的社交媒體數據。根據路透新聞學院今年做的調查顯示,香港人的新聞來源有超過6成來自社交媒體。記者將華文媒體按立場分類,簡單分成為立場較自主的媒體、親政府媒體、其他本地媒體。

多個媒體錄短暫升幅 僅《眾新聞》保持升勢
立場較為自主的媒體,在《蘋果》關閉的數個月內,社交媒體Facebook專頁的每月追蹤者增加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當中以《眾新聞》同《誌》最明顯,6月的專頁追蹤者增長率差不多1成。《立場新聞》增長率界乎1%左右,表面看並不算明顯,但實際上《立場新聞》追蹤人數由5月的170萬,慢慢升到目前的180萬人。然而,與昔日《蘋果日報》達200萬以上人數追蹤,仍有20萬人的距離。

另外,現時社交媒體的讀者,都會以「讚好」、「表情」、「留言」同「分享」等,表達對貼文的感受。相關動作會影響一篇報道的社交媒體派送率,數據同時顯示報道影響力。從圖表可見6月的整體趨勢為上升,但至大約9月,互動數字就慢慢回復5月前的水平,僅擴充中的《眾新聞》保持升勢。
換言之,相關新聞專頁追蹤者雖然有增加,但其後新聞專頁的報道影響力,未必有顯著增加。另外,上述的短暫上升趨勢同樣可以在「其他本地媒體」中的《Now新聞》和《有線新聞》身上見到。

社交媒體顧問:政治光譜及奧運均屬升幅因素
社交媒體顧問、前《蘋果日報》集團社交媒體總監Jansen Lu,就認為相關社交媒體專頁的上升趨勢,與傳媒的政治立場光譜有關。讀者願不願意與專頁有互動,關乎雙方立場是否相近。他又說同年7月東京奧運舉行,亦帶動上升。
Jansen Lu說:個別這些傳媒,在光譜的位置上是接近《蘋果》。因為現在香港這麼緊張的環境我看完一個帖子,就算我是否喜歡,我讚不讚好專頁,其實都很視乎那個光譜,是否與自己立場相近。
《香港 01 》錄增長 官網總瀏覽人數超《蘋果》
而在香港的親建制媒體,就未見到有6月上升的趨勢。但值得留意《香港01》,在《蘋果》閉幕前一個月,Facebook專頁追蹤人數升幅一度達11%,之後亦有9%。而專頁的互動次數方面,更有穩定上升。另外根據市場數據公司Comscore提供予本台的數字,《香港01》官網總瀏覽人數由去年9月落後《蘋果》,到《蘋果》關閉前後已超越它。

而近期《香港01》亦在公司廣告中,稱官網的瀏覽人數為全港第一。Jansen Lu表示對此不感意外,他說相對而言,兩邊立場都容易接受《香港01》,而且該公司有增長的策略,亦有部門專門研究增長數據。
《香港01》本月曾辦「2021經濟高峰論壇」,邀請前特首梁振英及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等人發言。

港人轉看海外媒體? 未見大規模升幅跡象
雖然香港輿論環境急速惡化,但香港人仍可接觸到更自由的海外媒體。不過,記者未有於台灣媒體與國際媒體的社交媒體專頁數據,見到與香港媒體相似的增長趨勢。記者再查閱全球網站排名網站Alexa.com,該網估算數字顯示,香港讀者佔台灣媒體的讀者比例很低,包括台灣《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等幾間台灣主流媒體,官網得約3%讀者來自香港。
來自台灣的《關鍵評論網》在2014年已開展香港業務,他們表示香港讀者群佔他們官網瀏覽約11%。《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對本台說未發現近期香港讀者群有顯著增加。他又說台灣媒體要發展香港市場有難度,雖然港台兩地價值觀相近,而且都用繁體中文字,但一方面香港輿論空間收縮,另外兩地的媒體營運不同,例如香港讀者比較喜歡讀短文章,台灣讀者就相反。
楊士範說:我覺得他們(台灣媒體)沒有不想(發展香港市場),但是那個到底,佔他們的發展策略有多重的比例,至少你以觀察來講你看不出來,他們有一個很明確在溝通這樣子的做法。
他說部分香港讀者對台海話題、甚至台灣內政等題材有興趣,但人數並不多。疫情、醫學健康、生活話題等,對香港讀者而言較為吸引。
台灣聯合報系轄下「轉角國際」亦回覆本台,表示他們的香港讀者並不算太多,仍以台灣讀者為主。從google analytics後台數據來看,他們的香港讀者佔比大約落在5%至8%左右。如果以香港《蘋果》關閉的6月底為分界,從數據上看,他們的香港觀眾人數可能並沒有因為港《蘋果》關閉而上升,他們觀察到香港讀者大部分還是比較關心香港議題。目前從後台資料看來,過去以及現階段,似乎都還沒有明顯發現到趨勢,香港讀者會成為台灣媒體的潛在讀者群。
總結而言,從數據上可見,服務香港26年的《蘋果日報》被關閉,目前未有其他自由聲音可以替代它的地位。
記者:陳潤南/劉少風 責編:陳潤南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