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台灣人將香港現況,與上世紀台灣戒嚴時期比較。台灣學者吳叡人總結台灣抗爭經驗,給香港人5點建議。他說未來香港從政者要有「必死的決心」,港人未來即使面對不公選舉仍要爭取參選培養政治人才。(陳潤南 報道)
台灣經歷逾四十年的戒嚴統治,至90年代才慢慢步入民主康莊大道。熟悉香港局勢的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分享台灣抗爭經驗。
吳叡人解釋,台灣在威權時的抗爭經驗是「從不自由步向自由」,他自己也是從少生活在不自由的世界,因此大家習慣面對高壓;相反,香港現在是「自由步向不自由」。他認為過去香港享受的自由,都源自政權對香港的單向施予,自由沒有制度保障,最終像沙灘上的城堡,一吹就垮了。

建議一:調整心態 自由不是理所當然
他理解香港人在失去自由後會感到不適沮喪,他建議香港人調整心態,重新理解自由的意義:自由必定靠爭取才能得到。吳叡人相信香港人心態改變後,會更容易面對之後的困難。
吳叡人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都從今以後,香港朋友們,可能不應該再把自由當作理所當然的,當作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作是你們天生擁有的東西,而必須要重新去理解自由,You have to redefine freedom, as something you have to struggle for(你必須重新理解自由,自由是必定要爭取回來)。
建議二:不公選舉亦不能放棄
吳理解和尊重香港人的心情,短期內或會杯葛未來的立法會選舉。但長遠看,他說不能把參選當成「妥協」,就算被控制的不公選舉,也要參與。他解釋,第三波民主化的經驗顯示,即使是被操控的選舉,民主人士參與也有關鍵而積極作用。因為在威權下,抗爭者唯有在選舉時才能公開表達意見。他舉例如台灣人在威權時代亦盡力參與不公選舉,他們將選舉期稱為「民主假期」,因為只有選舉期可較自由發聲。
吳認為港人要把握所有機會發聲,包括立法會、區議會選舉等,更重要是借選舉,培訓香港新的政治領袖,為未來做準備。而從政者不能像以往,將「從政」當「職業」,而是要有「必死」的決心。

吳叡人說:(杯葛選舉)這個心情我可以了解,所以你們在今年九月如果有機會選,你們決定要杯葛的話,我是覺得我可以理解,也可以尊重。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要說,從一個長遠的角度來看,應該要慢慢克服這樣的一個情緒上的反彈。用我剛剛那個角度去看,當你現在不自由的時候,你不能夠放棄任何一個戰場。
建議三:積極發展本土文化 「周星馳已經過去」
此外,吳認為在高壓時期,發展本土文化非常關鍵。他引用「Hidden Transcript(隱藏文本)」的學術概念,流行曲、小說、電影等文化作品,可以在黑暗時代,以迂迴方式避過政府的高壓審查,為弱者表達所想,安慰人心,凝聚香港人身份認同。他說2019年抗爭者活用歌詞做文宣,令他留意到香港流行曲歌詞,非常具生命力。「周星馳已經過去,香港要有新東西」,他認為新時代的香港,要有新的流行文化,他十分期待「香港的文藝復興」。

吳叡人說:那你問我說,如果未來沒有言論自由那個怎麼做文化創造呢?其實呢這就是台灣的經驗就告訴我們,(我們)過去非常習慣Censorship,那個審查制度,是屬於所有獨裁統治的政權一定會有的經驗,但是Censorship不是一個沒有辦法對付的(制度)。
有意志再艱難都可以捱過。吳叡人分享過往台灣受打壓的本土作家,在威權時代私下以刻鋼板印刷作品,再郵寄全台灣,書寫和傳閱台灣故事。他們迂迴地避過政權的威脅,艱難地撐過數十年。
吳叡人又建議香港文化人應更勇於發表新論述,以書寫豐富香港人身份的論述厚度。除了戴耀廷、陳健民等著名學者,他鼓勵香港未來應有更多學者、從政者、評論人加入一同發表論述。他說新論述不單指政論等,更包括電影評論、文化藝評等較軟性的作品,在高壓時代下比較安全地發表。
建議四及五:保存香港民間組織及力量 有耐性發展「黃色經濟」
他又認為香港人過往發展出的自主性和民間力量十分珍貴,未來應著力保護仍在香港的NGO、工會、教育團體、業主法團等組織,不要讓社會「走樣」,並將力量帶入社會各界別。
吳叡人說:香港有很多的那個social group、social organization(社會組織), 這些東西要盡量去進入,去發展,讓他更壯大一點,NGO(非政府組織)香港本來就很多了,NPO(非營利組織)香港也很多。因為香港福利政策太差,所以香港社工很發達,然後另外各種不同的工商團體,比如大律師公會,學者的專業組織,甚至社區的業主團,像這些任何有機會自治的,自我管理的,都應該進去裡面發展。
他更說港人長遠要有耐性,發展「黃色」經濟基礎。他分享台灣在戒嚴時,透過外貿發展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及財團,他們日後成為支持台灣民主的力量。然而,經濟基礎發展需要時間,香港人對此要有耐性。
(「台港共鳴」系列三篇報道將於2月26、27、28日一連三日刊出,從香港角度探討台灣抗爭歷史,包括專訪80歲台灣人權律師李勝雄及台灣史學者吳叡人。此篇為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