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4年前爆發「反送中運動」,不論是百萬人上街遊行、還是警察武力鎮壓的畫面,都深深撼動了海外的香港人,紛紛組成「國際線」,推動海外的聲援行動,包括遊行集會、聯署申訴、出席聽證會,以至遊說各國政府推出制裁及提供救生艇措施。而自從《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一波又一波的流亡潮及移民潮,更壯大了「國際線」的陣營,今集會跟大家總結他們的工作及成效。
美國:制裁42名中港官員 議員主張進一步制裁法官
美國從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先後5次利用行政命令「HK-EO13936」及《香港自治法》之中的制裁措施,制裁42名中港官員,包括香港特首李家超、前特首林鄭月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前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詳細名單,注1),制裁原因包括他們破壞香港的高度自治、選舉制度、言論及集會等自由。
他們被列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的制裁名單後,在美國資產會被凍結,入境美國的簽證會被限制,與美國財務機構或銀行之間的借貸或交易亦會被禁止。
華府港人遊說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執行總監郭鳳儀表示,美國的制裁措施確能起著阻嚇作用,表明美國反對港共政府的行為,但當中亦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例如李家超或會於11月出席在三藩市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她促請美國妥善處理。
郭鳳儀說:其實現時因為全球經濟互相牽連,所以只得一個國家制裁是沒用的,美國應該利用其「國際一哥」的地位,投入更多工夫,推動其他國家同時一起制裁港共官員。最近不同的港人組織及國會議員,都希望美國政府進一步制裁《國安法》的裁判官及法官,因為現在香港的政治打壓已經由街頭變成在法庭內。
HKDC在2019年9月成立,是第一個在美港人駐華府的無黨派非營利組織,他們於2021年7月被中國政府以《反外國制裁法》制裁,是中共當局實施該法例後,首個被制裁的實體。
美國:DED暫紓在美港人壓力 推救生艇法案有難度
救生艇措施方面,美國政府在2021年8月首次宣布給予符合資格的在美港人18個月的「延長強制離境」(DED)待遇,期間可申請工作許可證(EAD),該政策在今年1月獲延長兩年,國土安全部估計在2021年3月,合資格受惠DED的香港人口為3860人。
美國政府亦曾經在2021年11月,因應香港局勢而暫停對部分持F-1簽證的香港學生的要求,讓他們更容易在滯留美國期間兼職維持生計。但立法方面卻困難重重,提倡給予港人「臨時保護身份」(TPS)的《香港人民自由與選擇法案》在2020年底在參議院只差一票而未獲通過,國會內亦一度有議員提出透過《香港避風港法案》為港人提供難民措施,但只聞樓梯響。郭鳳儀解釋,移民、難民及邊境問題一直都是美國國內具爭議的議題,要取得進展並不簡單。
郭鳳儀說:每一個救生艇法案,雖然其宗旨都是想幫香港人,但所採用的機制是不同的,例如有人支持TPS,有人支持P2難民制度,都有人覺得可以用計分制讓港人取得綠卡等等,所產生的局面變成每一個機制得到的支持被分薄。
她透露,現時正積極推動議員先協調出一條新法案,然後在今屆國會重新提案,她又指出,有了DED的基礎,在再討論救生艇法案時遇到的阻力相對減少,未來多以港人作為對抗中共威脅的策略定位來進行遊說。

英國:反送中後接收最多港人移民 仍有問題待解決
而香港前宗主國英國則在《港區國安法》實施首日,宣布向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持有人提供入籍途徑,並於2021年1月底正式實施「5+1」BNO簽證計劃,BNO持有人可以申請簽證,在英國居留和工作,居住五年後可申請永久居留權,再住滿一年可申請入籍。
2022年10月,英國內政部修訂入境條例,擴大BNO簽證予97後出生港人。當局統計,由2021年1月底至2023年3底,共收到172500份申請,批准了166420份申請(139144份於英國境外提出;27276份於英國境內提出),已有113500人移抵英國。
英國成為2019年「反送中」後接收最多香港人移民的地方,在2020年7月成立、旨在協助港人在英國重建生活「港僑協會」創辦人鄭文傑表示,新移民遇到不少問題有待協助,例如最近被廣泛討論的有申請BNO簽證的人無法取回強積金(MPF)。
鄭文傑說: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是,我們了解到英國與香港之間可能有互相通報稅務狀況,因為要互相避免逃稅漏稅的出現,但因為2019年之後的政治氣候,民眾對於將英國內部一些資料與香港互通不再信任,所以很多2019年之前基於一國兩制而有的協議,在2019年之後愈來愈不適用或具爭議。
英國:沒有制裁官員令人失望 促向濫權警察追責
而制裁方面,英國至今沒有因香港問題而制裁過任何中港官員。去年11月,海外港人組織「重光團隊」曾向英國外交部呈交有關港府侵犯人權的證據,並列出要求制裁的名單,呼籲英國政府向涉事官員追究責任。
鄭文傑指出,英國政府在外交上相對因循,亦在中國議題上較為敏感,他表示在英港人團體有需要繼續向英國政府施壓,尤其要求有份濫權的警察,要為警暴負上責任。
鄭文傑說:特別亦都有不少過去歷史遺留,有不少英籍的香港警察,他們後來做了指揮官,有些英籍警察甚至以當年鎮壓2014年兩傘抗爭為傲為榮,而獲得不少獎牌勳章,這些人士作為英國公民,反而作出危害或有違民主自由國家理念的事情,其實英國政府絕對有更大權力及影響力,對有關危害人權的官員,特別是英國公民作出相關制裁。
他又促請英國制裁香港的律政司及法官,以阻止北京利用英國遺留給香港、但現時已變質的所謂「普通法」司法制度,向世界訛稱香港還有法治。

加拿大:議員一直推動制裁 批評中共跨國散播恐怖
英聯邦國家加拿大同樣沒有作出制裁。剛剛在本月初成立了加拿大分部的「香港監察」,其中一位贊助人、國會議員貝贊(James Bezan MP) 是加拿大制定《馬格尼茨基法案》的推手之一,他一直推動加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制裁中港官員,並在該成立典禮上重申了制裁的重要性,批評中共對持不同政見者施加的恐怖已超越了國界。
香港監察聯合創辦人Aileen Calverley表示,由於他們同時亦提出了不少要求,包括擴大救生艇、規管退休基金的投資等,所以推動制裁的力度相對不夠突出。
Aileen說:其實我們一直都有跟外交部討論(制裁),現時我們制裁的方向是與《國安法》有關官員,即是他有份訂立《國安法》,或者用《國安法》來打壓不同意見聲音,他們都是違反人權。
加拿大:救生艇吸納年輕人才 料數周內再擴大措施
救生艇措施方面,加拿大在2021年2月為港人提供「青年人材計劃」(Young Talents Scheme),給予五年內在加國取得專上文憑或學位,或持有同等外國證書的港人,申請三年開放式工作簽證(OWP)。到2021年6月,再為港人提供兩個獲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權的新途徑,包括在加國獲專上學位的「Stream A」,及全職工作至少一年或兼職同等時數並持專上學位的「Stream B」。
今年2月,當局再延長救生艇政策兩年,並擴大申請資格至十年內畢業的港人。當局數字顯示,截至2023年1月,共批出1700個永久居留權及33000個留學及工作簽證予港人。
Aileen表示,加拿大的救生艇政策主要針對年輕人,一來是因為當時英國的BNO簽證計劃沒有覆蓋97後,二來是抗爭者不少都是學生代表。但Aileen亦指出,政策設計上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當局要求申請永久居留權者提交俗稱「良民證」的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但抗爭者不可能自投羅網返回香港取得該證書,他們正要求當局豁免該要求。
另外,「Stream B」通道規定OWP持有人需要在過去五年內畢業才合資格申請永久居留,但Aileen指出,時間計算上並不合理。
Aileen說:為甚麼五年內畢業取得OWP來到,又要求五年內畢業才可申請永久居留呢? 因為工作了一年,都不可能是五年內畢業,而我們知道的消息,移民部應該會在幾個星期之內,即是很快就會宣布擴大如何可以成為永久居民的途徑,我們期望公布。
Aileen又指出,加拿大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地方,比台灣、英國還要多,但年輕移民以OWP落戶加西,在尋找工作、聯繫港人群體、甚至應對小粉紅的威脅時,往往遇到困難,所以有需要成立分部,加強在地人手協助港人。

國際:澳國亦有救生艇措施 多國暫停對港引渡協議
除了以上三個國家,另一個較受港人歡迎的移民地點澳大利亞,亦有向港人提供救生艇措施。2020年8月,澳大利亞容許已在境內讀書和工作的港人延長簽證五年,之後可申請永久居留權。
其後澳大利亞宣布兩個給予港人申請永久居留的新渠道,包括可透過「獨立技術簽證(189)」或「偏遠地區技術移民永久居留簽證(191)」,在居澳滿一定年份後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措施於2022年3月實施。
另外,在制裁方面,美、英、加、澳等多國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不久相繼暫停與香港之間的引渡協議,及禁止向香港出口敏感軍用物品。
在2022年1月,歐洲議會大比數通過《關於香港侵犯基本自由》緊急決議案,點名要求理事會制裁8人,包括香港特首李家超、前特首林鄭月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前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 (詳細名單,注2)。

記者:胡凱文 責編:溫曉平
注1:截至2023年6月,因行政命令「HK-EO13936」而被美國制裁的中港官員,包括:林鄭月娥、鄧炳強、盧偉聰、李家超、鄭若驊、曾國衞、夏寶龍、張曉明、駱惠寧、鄭雁雄、陳國基、王晨、尤權、曹建明、張春賢、沈躍躍、吉炳軒、艾力更·依明巴海、萬鄂湘、陳竺、王東明、白瑪赤林、丁仲禮、郝明金、蔡達峰、武維華、鄧中華、李江舟、劉賜蕙、李桂華、蔡展鵬、江學禮、簡啟恩、譚耀宗、孫青野、陳冬、何靖、盧新寧、仇鴻、譚鐵牛、楊建平、尹宗華。
注2:2022年1月20日,歐洲議會通過《關於香港侵犯基本自由》緊急決議案,點名要求制裁林鄭月娥、鄭若驊、夏寶龍、張曉明、駱惠寧、鄭雁雄、鄧炳強、李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