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下的記者】《誌》記者享新聞自主兼收入不俗 創辦人關震海自豪:衝破舊有印象才能生存

0:00 / 0:00

後國安時代下,香港《蘋果日報》不敵威權,「獨立記者」會否是新聞從業員新出路?獨立記者平台《誌》創辦人關震海接受本台專訪,轄下5名記者收入已達「市場水平以上」,其秘訣正是每個人能建立個人營運模式,惟前題是摒棄傳統包袱。

37歲的關震海在香港新聞界打滾12年,曾在《蘋果日報》、《明周》、《有線新聞》和《東方日報》等多間主流媒體工作。

八千元註冊《誌》 培育5名全職記者

2019年中,正值政局動蕩,關震海意識到,即使「傳媒機構擁多少公信力或話語權,政權一聲令下,心血就瞬間化為烏有」,記者長遠需自主自決,才可紀錄香港。他以八千元註冊了「誌傳媒有限公司」,花費數十萬積蓄維持營運,不惜無薪工作,支持培育5名全職記者。

身在日本的關震海透過越洋視像通話接受本台專訪。他認為,獨立記者需具備「思想獨立、採訪獨立、報道獨立」,但要成為獨立記者還要面對三大問題,包括營運模式、市場包裝、採訪路向。

獨立記者平台《誌》成立至今2年。(鄧穎韜 攝)
獨立記者平台《誌》成立至今2年。(鄧穎韜 攝)

日美獨立記者多走「知識型」

關稱,參考日本、美國獨立記者成功的營運模式,大部分都是走「知識型」,憑各自在專長範疇的人脈和資深經驗,自行發掘新聞材料,善用社交平台包裝,發表分析文章,「如美國總統大選,最多人關注的是資深獨立記者Twitter和博客文章」。日本、西方國家獨立資深記者的付費網站文章,獲得不少支持者,更可出版書本,收入不俗。他舉例,日本著名獨立記者望月衣塑子靠賣著作《新聞記者》,已衣食無憂。

他以《蘋果》記者為例,指該報蘊藏不少新聞「老行尊」,關震海認為,中國、國際、靜態組資深記者均具相當條件成為這類「知識型」的獨立記者,形容他們過去多年建立的人脈、資料庫和經驗「不容小覷」,在高難度偵查新聞、事實查核、統計數據分析,有一定市場。

願意付費的港人並不多

雖然對獨立記者的形式抱有期望,但在香港的獨特市場下,關震海也不敢過分樂觀。關嘆言,畢竟願意付費的港人並不多。他稱,網上新聞「一直是負債」今年擴大新聞網站現嚴重虧損,3月落實的會員收費計劃,每月86元或按年收費,至今僅約400人訂閱,扣除信用卡手續費,每月收入約3萬港幣,遠遠未能達1000名會員目標。故關稱,如今獨立記者投放入心血,不單是新聞專業上,亦要有副業維持收入,而非停留依靠「讀者那10元報紙費」。

《誌》會為記者出版書籍,與本土品牌合作推出產品。(鄧穎韜 攝)
《誌》會為記者出版書籍,與本土品牌合作推出產品。(鄧穎韜 攝)

「辦公室」與零售店無異

記者特地到《誌》登門造訪。現場令記者甚為意外,其所謂「辦公室」與零售店無異。關震海稱,《誌》不單做新聞網站,亦為記者出版書籍,與本土品牌、創作人合作,推出衣服、文具產品等,「並不違反新聞原則,可賺錢、推廣香港文化、亦可以為本土設計師做訪問,一舉多得」,這就是在大時代下生存兩年、收支平衡的營運方法。

關震海稱,獨立記者要先懂摒棄舊有包袱,得籌備「糧草」,才可以有尊嚴的走下去。參考外國深受新聞打壓地方,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非常懂得用文化事業賺錢,同時堅持新聞自由。他勉勵,「不同記者不同玩法」,「如關心香港本土歷史的,可舉辦文化導賞團,或舉辦講座」。

關震海說: 香港過去傳統教育上,記者有很多包袱。說真的,現在我們做記者,不只是做記者,我們要看市場。其實公眾真正看新聞的不多,但他們是否支持新聞精神?他們是支持的。故你要有方法讓他們支持你,如可推出一件衣服、書、講座。出糧我們的不是讀者,而是買我們的書和產品的客人。

他自豪地笑言,如今《誌》的5名獨立記者已「獨當一面」,月入不俗,「以市場水平以上」,其秘訣正是每個人能建立個人營運模式,「即使我不在,他們仍可繼續營運」。

關震海說: 我認為記者只是欠缺平台,《誌》是一個合作社形式,幫其他記者介紹,直至他們可獨當一面。當沒有《蘋果日報》大樹支柱後,他仍可以是記者,哪怕一個月只有兩、三文章都值得支持,他們的人脈、資料是與KOL不同。如要支持香港有不同聲音,要好好支持獨立記者。

HK 《誌》現有5名全職記者。(鄧穎韜 攝)
HK 《誌》現有5名全職記者。(鄧穎韜 攝)

年輕記者難成獨立記者

關坦言,年輕記者要成為獨立記者「相當困難」,不但要面對認受性、社交平台競爭,更要面對政權打壓,故欠缺足夠新聞訓練和經驗的年輕記者難以掌握,面對《假新聞法》、《國安法》的紅線處處,承受法律風險更高。

關震海稱,新聞自由打壓是全世界均面對的問題,外國早於5年前已流行獨立記者去抗衡,香港已落後於人。

環看整個香港新聞界,關語重深長稱,《蘋果》倒下後,其公民監察圈角色難以取代,大家必須接受昔日的自由無法復元的現實。他稱,未來新聞界是「零和遊戲」,政權打壓只會有增無減,港人盡快適應傳媒「去企業化」新趨勢,加強公民教育,「人人成公民記者」,讓真相不被埋沒。

記者:李智智 責編:陳潤南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