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在香港堅持了四十年的民辦獨立政論雜誌《爭鳴》宣佈停刊後,海外的自由政治論壇空間還有幾許?香港《前哨》雜誌總編輯劉達文先生接受本台專訪時認為,大陸仍處於信息封鎖下,市場還是有需求和支持者。(嚴九鼎 報道)
劉達文認為,自從內地將收緊言論,消滅異議聲音的鐵尺伸到香港,經歷銅鑼灣書局五子風波之後,香港的確產生了寒蟬效應。但這個因素不是特別重要,因為香港畢竟還有自由空間。《爭鳴》停刊不是因為政治氣候,也不是財政問題,因為《爭鳴》即便虧本也只是虧一點點,大致持平。停刊主要是因為創辦人溫暉先生辭世,繼承者失去了繼續辦刊的意願。
劉達文認為,直接影響政論刊物銷路的有兩個因素,第一,以前買這些政論雜誌的多數是大陸自由行來港遊客,尤其以中低層幹部居多,他們需要從這些海外刊物探知黨內形勢的消長。但是自從大陸海關打擊所謂"禁書禁刊"之後,幹部們不太敢了,因為他們被查出後處理比一般人要嚴厲。但這個因素不如下一個因素更直接,這就是,大陸經濟並不如喉舌宣傳所講的那麼好,而是相當差。過去大陸遊客買政論雜誌和禁書,報攤上十多二十種根本不看內容,全部買下回去慢慢看,現在沒有那麼豪氣了,都是翻看看內容再買或者根本不買。這些因素就形成可香港政論雜誌市場的萎縮。
現在,《前哨》成了香港僅存的民間政論雜誌。過去一個月買三萬多份,現在縮減到一半。但堅持下去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市場需求還是很大,主要還是身處信息封鎖下大陸客的求知欲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