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MeToo」風暴爆發了一個月還沒結束,有人認為是社會終於正視這問題,但有人質疑爆料者是政治操作,亦有人覺得事隔多年才自揭是別有用心。雖然難以證明事件每一單事件的背後動機,但現實是風暴已蔓延到學界、演藝圈等,代表已非單一事件。但不是否涉及政治,性騷侵的問題也應受重視並嚴肅處理。婦女運動者強調「當一個社會沒辦法反思,那個運動就是空的」。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台灣政治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一句有關抵抗性騷擾的對白,為不少受害人增添了說出來的勇氣。之後陸續有受害人公開自己的經歷,就像網紅耀樂。
耀樂說:「我堅定地跟他說不要這樣的行為。」
炎亞綸說:「讓你的人生承受一些不應該要承受的事情,真的很抱歉。」
在台灣發生了一個多月的「#MeToo」風暴,因2000年代紅到香港的前飛輪海成員炎亞綸也被捲入其中,令更多香港人關注。炎亞綸沒有承認或否認指控,周一(3日)被台灣警方邀請落口供。
但追溯風暴起源,就要數到民進黨一名前黨工,5月底指控多年前曾被摸胸性騷擾,但民進黨卻將案件壓下去,令長期強調性別平等價值的形象翻車。短短一周,民進黨就累計有約12宗相關指控。最終事發當時負責督導婦女部的副秘書、太陽花學運明星林飛帆稱「以更高標準負政治責任」,退出參選立委。前婦女部主任許嘉恬也請辭副祕書長一職。
「#MeToo 」曾被質疑是政治操作 但後來火燒連環船
「#MeToo」第一槍響起後,沒有人想到的是,國民黨、民眾黨、時代力量也接連捲入這個漩渦,還蔓延到學界、演藝圈及民運圈。
就在六四前夕,受害人李先生站出來指控王丹性騷擾。李先生說:「我現在面對王丹,我就像是站在坦克車前面的那個人。」王丹表示指控不屬實,認為是出於政治目的。有人支持受害人,也有人同意王丹,認為爆料者別有用心。
到底原本以平權等為出發點的「#MeToo」運動,為何在台灣會被政治化?專門研究女性主義的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分析,來年1月恰巧台灣總統及立委大選,讓人有很多聯想的空間。魏玫娟說:「為甚麼先由民進黨內部爆發,為甚麼爆發之後所捲起來的相關事件,老實講主要也是圍繞著民進黨。假設從陰謀論角度去看,或許一開始就有政治操作的動機在那裡。因為選舉,就要設法把競爭對手的政黨也扯進來,所以才會愈擴愈大。」
「#MeToo 」運動價值會否被政治操作蓋過?
魏玫娟留意到社會不希望台灣難得正視性騷擾和性別平等,最後被政治操作蓋過。她認為這種說法對選舉沒幫助,不會獲女性選民支持,因此沒有一個政黨會完全用政治操作去談這件事。
但若果「#Metoo」不是在選舉前爆發,受害人的訴求又會被認真對待或小心處理嗎?投入台灣婦女運動逾三十年的律師尤美女則有這個看法:「當她是平常的時候,你講可能會沒有人理你,會叫你忍下去說『這沒甚麼呀』。也因為在這個關鍵事刻,所以大家就變得非常重視,否則就變成政治效應。
不論在政圈還是演藝圈等,大多數施害者也選擇立馬出來道歉,甚至辭退職務等。魏玫娟覺得是因為「大家都怕」,在網絡媒體發達的年代,行為人會擔心若真有證據或更多人爆料,其形象會受巨大影響。但承認至少會被尊重或獲得社會原諒,這是危機管理的策略之一。
近30 年後的今天台灣再爆「#MeToo 」 社會要反省才能前進
尤美女憶述早在1994年就有過一波「#MeToo」運動,當時主要是針對校園性騷擾,但在現今已制定性騷擾防治法等制度下,近30年後的今天卻再爆發,源於婦女問題依然不被正視,導致受害人不禁出聲。她認為社會應反思如何建構新的文化。
她說:「當一個社會沒辦法反思,那個運動就是空的。怎麼樣在第一線的時候能夠支撐被害者,協助他陪伴他。甚至加害者部分也能修補爭議,讓他能虛心反省道歉。我覺得社會才會有往前進步,而不是幾個人下台就沒事了。」
當權者也希望回應社會,立法院朝野黨團已決定於7月14日前召開臨時會處理性別平等相關修法工作。
事實上,每個案件都有其個別故事,不能劃一界定其公諸於世的因由,但至少,今次的「#MeToo」帶給了一些受害人一份勇氣,將隱藏多年的傷痛說出來,希望得到一個合理的道歉或對待,同時也引起各界社會反思。
記者:淳音 責編: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