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运动】印裔前线入狱受歧视 与其他非华裔抗争者互相支持:别叫我「印度手足」

香港的「反修例」运动声势浩大,抗争者包括部分非华裔人士。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印裔港人Dave(化名)期间就经历了被捕、审讯、入狱。他接受本台专访讲述这段遭遇。他说自己是香港人,不喜欢被唤作「印度手足」。
「为何要叫我印度手足?我不喜欢,我是香港人。」
Dave的肤色较为黝黑,留著胡子,有深邃的眼睛,在一张印裔面孔背后,却说著一口广东话,令人印象深刻。
他今年23岁,在香港土生土长。他的母亲是印度人,也是生于香港。
监狱里的少数族裔
记者与Dave初次见面,是在法院听取一宗外籍人士涉「反送中」期间被捕的案件,当时他到庭旁听支持被告。而他自己本身也是「反送中」运动的参与者。
在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Dave走上前线,因参与831太子站纪念活动,被控非法集结,今年初被判入狱6个月。Dave与很多香港年轻人一样,经历被捕、审讯、入狱;不同的是,作为一名少数族裔,在香港坐监特别艰难。
Dave说:香港的牢房真的糟透了,少数族裔在香港坐监并不好受。歧视是存在的,不是所有的惩教人员会对你好,他们很粗鲁,并会以「阿差」称呼你。
Dave说,少数族裔囚犯难以与惩教人员正常交流,因为大部分职员都不懂英语。相比其他少数族裔,因为Dave懂得广东话,因此沟通上没有太大问题。但香港并不多少数族裔,因为政治案件而入狱,所以惩教人员都感到很诧异,好奇他入狱的原因,Dave向他们解释,「是因为尽了公民责任,因为我是个香港人,这是我的家。」

「我根本不喜欢咖哩」
Dave外表是一名印度人,但生活习惯更像是香港人。他没有信仰,不会到寺庙参拜,家中没有吃印度菜的习惯,他会自己煮西餐或到茶餐厅吃中菜。在入狱的几个月,最令Dave难以忍受的,是监房里的膳食安排。因为Dave的外表及名字,署方强行为他安排印度菜。
Dave说:我被关到荔枝角收押所时,我要求吃西餐,但他们(惩教人员)却说不行,你是印度人,所以你要吃咖喱。三个月以来,我每天都要食咖喱,我根本不喜欢咖喱。

「不要叫我印度手足」
Dave在狱中认识到很多因反修例运动而入狱的囚友,他们都对Dave很友好,大家在狱中互相支持。在其他示威者眼中,Dave是「印度手足」,不过,Dave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Dave说:不,叫我「手足」就好,别叫我「印度手足」、或者「印度香港人」,我只是个「香港人」,我一生都住在这里,我自认是个香港人。

因「反送中」运动 非华族裔人士互相支持
出狱后,Dave与几名非华族裔抗争者继续保持紧密联系,他们分别来自澳洲、美国及荷兰,同样经历被捕、审讯,入狱。Dave说,相比其他香港抗争者,非华裔人士在香港得到的支援有限,他们组织在一起,是希望互相支持,让其他非华族裔人士知道「有人与你同行,你不是孤单的。」
Dave说,少数族裔最大的障碍是言语不通。在一次示威中,Dave遇到一位完全不懂广东话,亦不太懂英文的示威者。他被对方问到:「我们都是少数族裔,能够一起走吗?」后来两人被警察追赶,之后失联,Dave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亦不知道他最后有否被捕。Dave说:「即使他不懂广东话和英语,亦为了自己,为了香港去奋斗。」
未想过离开香港 要为少数族群争取更好
随著社会环境影响,香港愈来愈多人移民。但是Dave从未想过离开香港,亦不敢去想像,因为由始至终,香港是他的家。
「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地方,不是为自己谋求更好的生活,反而是为少数族群争取更好的生活,为了所有香港人打拚。」
而除了亲上「前线」,Dave也将他为香港打拚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自2019年后,Dave尽量在黄店消费,去黄店食饭、剪发,尽量不搭地铁。他说:「相比起在星巴克买咖啡、去美心买蛋糕,宁愿支持一些与他信念相近的人,一些会牺牲自己生计去做对的事的人。」
记者:刘少风 责编:陈润南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