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作家沐羽《烟街》在台获奖 冀作品「与港人站在一起」

2022.12.15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专访】港作家沐羽《烟街》在台获奖 冀作品「与港人站在一起」 香港作家沐羽,留有络腮胡,架起幼框眼镜,手上常有香烟。骤眼看很难想像他还没到30岁,其实称呼他为年轻作家绝不为过。
淳音 摄

香港作家沐羽小说处女作《烟街》勇夺两项台湾大奖。他接受本台专访时指,虽然自己未在现场亲历「反送中」,仍望透过《烟街》这部提及「反送中」的小说与港人站在一起。沐羽形容,香港已变成一个魔幻的城市,现实比小说更荒谬,但愈荒谬愈要以笑面对。

香港作家沐羽,留有络腮胡,架起幼框眼镜,手上常有香烟。骤眼看很难想像他还没到30岁,其实称呼他为年轻作家绝不为过。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烟街》,继夺得2022 Openbook年度中文创作奖之后再下一城,日前夺得2023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首奖,在台湾崭露头角。评审团形容,沐羽透过《烟街》再现香港后抗争时期的生命状态,带出香港社会议题,与在台港人的情感历劫与惶然。

自言「未够班」 但证明港人也能在台备受肯定

沐羽是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创意写作课程首届毕业生,其后在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做硕士生,正式学写小说只有4年时间。他认为自己在写小说上「还只是新手」。对于获奖,他自言感到非常意外,并说以往的作家可能出了2至3本书才有机会夺得这个首奖,例如与他获得同样殊荣的赖香吟更是知名作家,令他觉得自己「未够班」。他觉得,得奖有一种被承认的感觉,同时释出一个讯息:「只要香港人写得好,其实可以在台湾的舞台上备受肯定,香港人是可以在这里再次站起来。」

愈不能说 愈想踩界

沐羽认为,台湾有透明公开的比赛评审制度,香港人在台湾写作,不用担心写作的内容会否带来危险,只需考虑怎样才能将创作发挥得更好,即使「香港议题也能同场竞技」。他说自己一向走「没有顾忌的路线」,愈是不能说,他愈想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踩那条界」。除了社会议题,两性关系及上班的意义等也是他的选题。

《烟街》内含8个虚构故事,写到2019至2020年间香港的抗争运动,及如何走下去等最受关注的议题,一些故事由高中生组成的抗争小队的经历贯穿。

沐羽表示,其实专写香港抗争的只有其中两个故事。他笑说,《烟街》在台湾出版后,当时有传这本书在香港买不到。他澄清,其实这本书并非禁书,「如果大家(在香港)看不到,应该只是因为销量不好被下架」。他又笑言台湾的朋友要珍惜能购买的机会。

 沐羽形容香港已变成一个魔幻的城市,小说如果要跟现实比赛谁更荒谬,基本上没有可能会赢。(淳音 摄)
沐羽形容香港已变成一个魔幻的城市,小说如果要跟现实比赛谁更荒谬,基本上没有可能会赢。(淳音 摄)

未在现场亲历 用《烟街》与港人站在一起

「反送中」时期,文化界曾讨论以记录还是创作的方式「说香港故事」,沐羽就选择了创作小说,原因是在2019年「反送中」运动时期他并不在港,但希望可以透过这本书「与香港人站在一起」。

沐羽说:不在现场时,我写散文或理论的批判,真实性便会出现问题,所以我就考虑小说。但写小说就会想一个问题,如果我写得好轻易或不好,是否就剥削了现场的人?由这个思考去想然后写到这本书。

香港现实比小说更荒谬 愈荒谬愈要用笑去面对

沐羽指,那时候每天在社交平台看到荒谬的事发生,为他的虚构故事提供了灵感,「小说如果要跟现实比赛谁更荒谬,基本上没有可能会赢,因为香港是一个很魔幻的城市」,他举例说「哪有事情比『安心出行』更荒谬?小说或理论也很难创作出如此疯狂的事」。

《烟街》的后记写道:希望大家通过烟街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沐羽希望读者看这本小说时不要那么沉重,因为文学不一定是严肃及沉闷,也可以是滑稽的,这也是他面对荒谬的方式。他引用存在主义说,「只要你选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主动性便在你的手上」。

沐羽说:特别是愈荒谬的时候,用笑来面对荒谬是一件好事,因为黑色幽默就是这样运转。如果极权对你很严肃,然后你又好严肃地对它是,你的人的动能会好被动。但如果你用笑面对这么荒谬的事、毫无理由的压迫时,极权便不能控制你的情绪,这个时候便反转了权力落差。

香港年轻作家沐羽凭自己第一本小说《烟街》,勇夺2022 Openbook年度中文创作奖,及2023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首奖。(受访者提供)
香港年轻作家沐羽凭自己第一本小说《烟街》,勇夺2022 Openbook年度中文创作奖,及2023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首奖。(受访者提供)

在台6年讲广东话也歪掉 滑稽又夹杂乡愁的体会

沐羽也是离散港人的一份子,在台湾生活的这6年,他无疑已融入当地生活。骑著电单车在台湾小巷穿梭、娶了一位台湾老婆,沐羽说自己现在连讲广东话也歪掉。《烟街》最后写到「『烟街』或者不过是一个坏掉的广东话,一个带口音的『应该』」。这也许是一个滑稽的误会,但背后的复杂情感、对乡愁的体会,唯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今年沐羽从新竹回到大城市台北,加上不少港人流散到台湾,他与香港人的接触率增加了。经历这一年,他觉得很多人改变了,包括自己,他希望花时间去消化这种改变。他认为香港人的本质都是由不同的走难构成,现在是新的走难。

得奖反而把出书计划暂缓

作品获得台北国际书展这种大奖,对沐羽来说一切来得太快,反而令他原本想来年出书的计划暂缓,「不求太过进步,但我想至少不令自己脱离《烟街》这个等级太远」。他希望从今次的港人移动抓到题材,「是新的社群形成、还是会融入当地变成当地的养份?」他想以香港人为主体创作下一本书。

沐羽说:返回吕大乐的研究,他在90年代问过香港人是否喜欢香港,绝大部分也是不喜欢的。所以2019年时一班人说「我好捻锺意香港」时,是有些转变的,但这个转变不会存在很久,现在就是回到原本的状态。但回到原本状态的意思是,他经历过好喜欢香港的情况,然后回到现在对于香港一般感觉的情况,这个位置就要消化。但我还在看身边这么多人快速移动时,我觉得我还未理解他们的心理,所以我想用时间慢慢去理解现在的在台港人想些甚么。

谈及书中的故事,沐羽认为「制图」这一章节最能表达现今的自己及离散港人,当中讲述不同港人因不同原因来到台湾,讨论在台湾建立一个「香港村」凝聚香港人,不过只有一个人赞成,并说:「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要互相帮助」,然后便被嘲讽「这不像香港人会说的话」,这违背港人天性。沐羽认为,当有迫切的事情发生,香港人便会团结,就如「雨伞运动」、「鱼蛋革命」及「反送中」时期,但其他时候很难。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