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假學歷泛濫充斥官場

0:00 / 0:00


中國逐步邁向高學歷的管治架構,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層就有近半數人擁有博士學位。不過,有大學教授透露,中國官場充斥不少"假博士"。不少持假學歷的官員,更冀望退休後可進入大學做院長。(劉雲報道)

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及各部委人選已塵埃落定,據中國傳媒報道指,新一屆領導層的學歷是歷屆之冠,國家主席習近平擁有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更持有北京大學法律碩士及經濟博士學位,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亦擁有中央黨校的法學博士學位,《中國新聞週刊》報道指,在10名領導班子中,擁有博士學位者佔有40%,碩士以上學歷者則佔有達70%。

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于建嶸在個人微博披露,拒絶一名河南官員透過關係欲成為他的博士生資格後,中國官場假學歷問題再度成為熱話。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出任副教授的喬老師被問及"官員假學歷"的問題時,他斬釘截鐵地表示,已經到達非常嚴重的地步。他指,在學術界中稱這類學歷為"真的假學歷",因為大學發出的文憑是真本,但是,學生卻是在沒有上課、學習或完成作業下而可以"畢業"。

他指,中國學生考大學是有規範的,學生都須要努力讀書取得足夠的入學分數才可以成為大學生,但是,學歷越高規範標準卻越是沒有。

喬老師:"但是研究生,說是博士,越往上就越鬆,沒有統一標準。碩士生還有國家的統一考試,考政治,考外語,博士就沒有通考,都是各個學校自己來招生。"

現時,博士生的考核資格並無國家統一的標準,乃按各所大學自行規定,因而容易出現大學甚至老師個人按自身利益的須要為出發點,考慮收生的資格。

喬老師:"你招一個有錢的博士生或當官的有錢博士生,更多的是一種隱性的收入,如他們給你帶來項目做贊助,申請項目等,另外,就是提拔升遷,所以,他是一個綜合的收益。"

他強調,不是所有老師都貪求這些私利而招收學生,但是,他個人就曾數度遭商人及官員提出要求,希望他幫忙介紹認識一些有帶博士生資格的老師,以便可取得收錄博士生資格的捷徑。

喬老師說,學生須要艱辛讀書才可以擁有博士資格,但是,官員或商人要擁有"博士生"的資格卻往往可以得到老師預先的特別"指導",成功通過考試或論文獲得批准,不過,這類學生一般不會選取具專門技術才能的學科,而是選擇"軟"的科目例如工商管理、法學或文學等。

中國的法學教育指的是意識形態的政治教育,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即法律是政治鬥爭的工具,跟西方的法學教育講求法治、人權與民主憲政的理念,天壤之別。

對於官員擁有博士名銜,除可提高個人的榮譽感外,最重要是爭取上級提拔的機會,不過,喬老師指,這類官員現時圖開拓一個新的趨勢。

喬老師:"更多人想搖身一變,現在有一個趨勢很多的官員希望退休下來後,他能在各個大學當教授做院長,所以希望有一個博士學位,教授頭銜。這樣的例子很多。"

他說,現時已有一些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聘任了一些官員做院長,因而對專業性造成了一股壞的風氣。

喬老師:"關鍵是對整個群體,對真正的做學問,對讀博士的人打擊很大,因為現在整個社會對博士,學者,教授的評價在降低,因為大量的假教授,又或一些人如孔慶東主張暴力謾罵的教授,社會對教授、博士的評價在降低,整個誠信都在下降。"

做老師毋須努力做學問都可以出任,事實上,並不是沒有。前重慶市公安局局長兼副市長王立軍逃往成都美國領事館,披露前重慶市黨委書記薄熙來及其妻子谷開來的勾當前,便出任了29所大學、研究中心的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甚至是博士生導師等,但是,他不少的"學位"卻是在職"進修"期間獲得。2007年王就讀大連海事大學的博士學位時,竟可先後獲該校聘為法學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生導師,當吉林大學法學院與錦州市政府合作時,王又被聘為該校兼職教授及碩導。

此外,中國的所有高等院校原來並不是全部受到教育部規管,這類學校包括黨校或專門培訓某類學生如警員等,但是,他們同樣擁有招收及頒授碩士、博士學位資格,喬老師認為這類學府的學術水平絶對受到質疑,亦是最容易出現腐敗的地方。他雖然未能估計中國境內有多少名假博士,但是,他個人覺得,只要修讀博士的學生仍需要在職工作時,他們取得的學位便受到質疑。

在西安一所外國語大學教授的王老師亦坦白承認,中國境內早已出現"真的假學歷",且已形成一種聯盟,但是,揀選學生時也有一定性的"資格"。

王老師:"官與學的一種聯盟,一種共同體,很多學校需要資源如經費,他招上一個博導或學院資源分配的官員,他很願意用學位來交換。這些官員可能給這學院、導師本人帶來一些利益及經費。"

他無奈地透露,現時中國境內的大學已把爭取資源放在首位,爭取有地位的官員做學生以取得"好處"的做法,教育部竟是隻眼開隻眼閉。

王老師:"肯定知道,怎可能不知道,他們內裏有很多人都是參與其中,他們怎麼處理?處理這些事對他們本身也沒有什麼利益?"

此外,每名大學老師每年須發表多少篇論文的要求,原來當擁有教授銜頭時,相關的約束會自然消失。引致,現時做學問的大學教授已是寥寥無幾。

正修讀新聞系博士生的李同學對於"真的假學歷"博士生之說,她坦言並不感到奇怪,因為

李同學:"我覺得這種事,就是無奈,因為(我們)就是沒辦法,現在什麼東西都是用這些權力及錢買到的,學歷當然也能。所以,你跟我講這事,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這些現象就已經滲透到學校裏,只要有這些關係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說,他們都是辛辛苦苦考獲博士生資格,競爭熾烈的程度為每6個考生,就只得1人成功。取得修讀資格後,他們也要上課,寫論文,並要將該論文公開發表,這樣才能有機會畢業,因此,她也聽聞有些出版刊物不管論文的質量,只要學生願意付錢便會予以刊登。

滿心修畢博士學位後,執教鞭的李同學對於,有"假博士"官員退休後進入校院教書的趨勢,她迅速地反對,但是,她同時間感到無力感。

李同學:"肯定不公平。這種事可能太多,我覺得已經沒有精力去憤怒了。就只能靠自己小小的力量沒辦法改變什麼,因為我覺得已是一種普遍性的問題了。根本改變不了這樣的情況。"

她說,不管是自己或是身邊的同學都沒有反抗"假學歷"問題的意欲,即使有,她也質疑能夠成功表達的機會也是接近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