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1966年1976年十年間,中國大陸有1700多萬城鎮知識青年,在毛澤東的感召之下上山下鄉。五十年過去,這段文革中不可或缺的歷史,國人、教科書該怎樣反思呢?中國主政者習近平提出,不許「以後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同時將他當年插隊的梁家河建成紀念館。青蔥的歲月是否只許無怨無悔?是否只許一種顏色呢?嚴九鼎同德國學者黃鶴升先生傾過。(嚴九鼎 報道)
德國學者黃鶴升對本台說,中國大陸當下甚囂塵上的一種說法,是一代知青對在荒誕年代逝去的青春,應該「無怨無悔」。他說,其實源頭是當局的輿論導向,特別是習近平不許「以後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把教科書裡對文革的反思,定性為「艱難探索」。
黃鶴升指,習近平同時將當年插隊的梁家河建成紀念館,是大力肯定知青的經歷,對其成長和思想形成了正能量的影響。他說,這就使得對文革以及對知青運動的理性反思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