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城市化發展,內陸地區的民眾來到沿海較發達的城市打工賺錢,數十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造成了留守兒童問題。一些家長為了能與子女團聚,帶著他們來到工作地一起生活,由於大陸戶藉問題的限制,引起了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隨遷子女要考入高校繼續學業,只能回到戶藉所在地,或在當地考中專和職業技術學校。
現年15歲的占海特,出生於珠海,戶籍地是江西省九江市。5歲時隨父母移居上海,她在當地完成9年義務教育後,因無上海戶籍且不符合非滬籍學生參加上海中考的9類人員的資格條件,只能回戶籍地江西參加中考,或者報考上海的中職校,占海特被迫輟學在家。去年六月她在微博上高調爭取異地高考權利,引來一片輿論。不少上海戶籍網友稱占海特是"蝗蟲",同時更多網友支持者表示贊賞占海特的勇敢。

在微博上自我介紹是"少年公民、自由戰士、民主先鋒、因非滬籍失學、推動教育公平"的占海特對本台表示,不時會有網友在她的微博裡留言,十分不客氣地進行指責。去年12月8日她組織非滬籍學生、家長的第二次"親子活動"時,父親占全喜因與驅趕的警察發生肢體衝突而被抓走,後來警方以"妨礙公務罪"把他刑拘。後來事件得到各界人士的聲援,占全喜最後獲釋。
她說︰"影響我想是有的,因為我爸的事情,又讓大家關注教育公平。現在還好吧,這些人(反對者)這樣做是沒有同理心的行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不公平的牢籠裡,如果他們意識到我們的不公平,也是他們的不公平,可能會有所改變吧。如果他們的評論僅僅只是罵人,我就會自動過濾掉。"
民間主張"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聲音,也隨著占海特在網上的高調呼籲,而越來越高。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去年十月與30名專家學者進行聯署,以快遞的方式向國務院、教育部以及北上廣的教育行政部門,提交了"異地高考"建議方案。提出隨遷子女高考應以3年或4年連續學籍為主要條件,不應該在社保年限等問題上設置高門檻。聯署者認為,過去社保制度不規範,異地社保存在障礙,造成很多流動人口缺少社保記錄,這是國家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不能以此理由拒絕隨遷子女高考。
在一片支持異地高考的聲音中,北京、上海部分本地戶籍家長,則開始向當地教育部門表達訴求,反對開放異地高考。他們認為,一旦開放異地高考,便會有大量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湧入,除造成當地的人口嚴重膨脹外,也剝奪了本地兒童的入學機會。
北京有家長更在網上發起聯署反對。他們說,本土孩子本應可以在當地進入名校,但異地高考無疑助長非戶藉子女來爭學位。一些專家學者不斷要求放寬異地高考政策,不過不排除一些擁有較大權力和較多資源的官員、企業家等,利用政策將自己的親屬子女,在很短時間內遷到名校所屬的省份裡,這種不公平也許會隨著放寬政策後出現。
曾以踩高蹺方式的行為藝術,給北京大學送"北京人大學"牌匾,抗議北大招生之不公,以及呼喚高考教育公平的人權捍衛者文刀,表示理解反對者的心情,但他不認為這種"捍衛"的心態,能促進社會進步。
他說︰"本身讓人家去外地工作,但又不給他們孩子平等受教育權利,是違背人性的,而且不符合這種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們最終的是推動這種教育公平,和戶藉制度的取消。"

長期關注異地高考問題的北京民間機構"公盟"創辦人許志永也說,學生高考不應受到戶籍限制,相反一旦放寬異地高考,對希望透過"特權"拉攏關係入學的人士,相應機會更少,因為除了考慮學籍外,也要達到一定的收生分數才能進入校園。
他說︰"我們反對任何特權,反對所謂的名校,一個城市的教育應該大致平等,全國高考錄取也應該大致平等,這是我們在爭取的。如果基本平等了,哪還有高考移民?一切都是特權導致的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曾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於做好隨遷子女異地接受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異地高考具體政策。隨後,黑龍江率先公佈了異地高考方案,成為第一個明確"異地高考"具體條件的省份,規定只要在當地連續工作3年,有合法職業和穩定住所,他們的子女便有高考權。

目前,除西藏沒有明確異地高考外,其餘30省、市地區,均公布了不同程度的方案。其中,黑龍江、安徽、新疆、重慶、河北、湖南六省市,確定在2013年正式實施異地高考方案,而山東、福建、江西三省將在2014年開始實施。
如山東省、重慶市,規定必須在當地完成3年高中課程及畢業,才能達到高考的標準。據山東教育廳表示,2014年最多會有1.5萬名外省戶籍的學生在山東參加高考。異地高考的"門檻"最低的江西省,只要求隨遷子女在當地高中階段,具有1年以上學習經歷並畢業的,都可以報名參加高考,而且隨遷子女父母的職業、住所、社保都未作具體要求。
"公盟"創辦人許志永認為,雖然各地的方案不一,但總的來說是有進步了,相反作為首都的北京,則未能起任何帶頭作用。他說︰"大部分省市的條件是可以接受的,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可能需要一定的學藉限制,因為中國的高考目前各地還不平等,所以會有高考移民的存在。我們當初建議的時候,也是主張通常情況下1到3年的學藉限制,是可以接受的。但問題是北京沒有任何進展,北京出台了過渡方案,但還沒出台高考方案。"
一直期待上海新政策出台後能得到機會參加高考的占海特,則表示非常失望。她說︰"上海這邊,我覺得相比原來的政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肯定是非常失望。也會有一些活動,把我們的不滿表達出來,表示我們對這個政策是非常不滿意。所以會繼續爭取下去,到成功的一天。"
非滬籍家長李先生相信,取消戶藉制度,以及適齡兒童能得到公平受教育的機會,將在大家的繼續爭取和呼籲聲中,逐步實現。
他說︰"本地人要納稅,我們也要,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有醫保,我們的孩子沒有?只是一個考試而已,不是考了以後就能讀書,只是給他們一個公平的考試機會。新政策真是離我們預期很遠。反正是說沒有進步嗎?也不能說沒有,但這過程是很漫長的。"
網上資料顯示,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分析,全國大約有2億2千萬流動人口。據教育部當年的統計資料,隨遷子女在當地入讀小學和初中的人數,達到997萬。其中,在公辦小學和初中就讀的分別佔77%和80%。
廣東省是外來務工人員第一大省,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超過365萬人,因此異地高考方案一直備受關注。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曾在接受境內媒體時表示,廣東省就有338萬隨遷子女,年齡屬於義務教育階段,佔到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這比全國10個省份接受義務教育學生的人數總數還多。增長幅度也很快,最近5年每年平均增長25萬人左右。羅偉其坦言,廣東要解決隨遷子女升學問題難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