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續建核電廠專家質疑安全可靠性

日本大地震發生至今已超過一星期,核電廠幅射洩漏仍未完全受控制。這次核幅射危機,暴露出核能的危險,為正在大力發展核能的中國響起警號。大陸當局表明不會停止興建核電廠,但有專家與環保團體都質疑,大陸核電廠的安全標準、建築質素及人手等問題,是否可以防止同類核災難發生。(李莉報道)

2011.03.21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fujian_fuqing_nuclear305.jpg
福建福清核電站建築工地。(AFP2010年10月31日圖片)


日本福島九級大地震導致核電廠洩漏幅射,引起全球對核電安全的關注。中國近年大躍進式地發展核電廠,引發不少人的擔憂。在大陸,目前共有13座核電廠,當局計劃十年內,將核電站的數目增加三倍至40座,當中最少30座是建在廣東省。日本發生核事故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中國會吸取日本的教訓,但大力發展核電的政策不會改變。中國電力公司亦指,目前大陸正使用第三代核電技術,安全性達到世界水平。

不過,有關官員的言論引起專家及大陸網民的質疑。香港浸會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謝國偉教授解釋,福島核電廠建於七十年代,屬於較落後的核設施,這次發生洩漏,並不是因為地震破壞了核電廠,而是斷電斷水的情況下,核電廠的冷卻系統失效,導致過熱爆炸。他表示新一代核技術,的確比舊式設計更安全,但至今新技術仍未經歷過像日本這次這麼嚴重的大地震,即使技術再先進,很難保證類似的災難不再發生。

他說:“任何一個設計都要做一個假設,如果無電、無水會如何,但很少達至這次這麼厲害及嚴重的地震,因為無人試過碰到這麼一個嚴重的地震,當沒有電、沒有水、交通幾乎中斷時,很多事在發生後才知道某些事件令事情更加嚴重,發生的事是沒法預料到的。”

謝教授又表示,至今興建核電廠最大難題,仍是發生重大災難時,如何使核電廠的獨立冷卻系統有效的運作,他表示現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電廠,都未可以做到百分百安全。

他說:“現在最重要考慮,是如果沒有電,自己要有後備緊急發電,如何保證發電的能力,仍可維持一段時間,更加重要是冷卻的液體,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繼續冷卻,第三個問題是把核燃料管抽出來,這是很花時間的,可說是根本不可能,是很難做到的。”

hk_nuclear_question305.jpg
在星期日(3月20日)的香港反核燭光晚會上,有父母帶同小女孩一同參加。(戴維森攝)


不少大陸網民很關心大陸核電廠的質量,在新浪微博,有網民形容核電廠有如死亡炸彈,亦有網民擔心核電廠會否重演豆腐渣工程,核電廠周邊一旦發生大地震,後果不堪設想。其實核洩漏發生後,歐洲多個國家都有反核示威,反核團體立場更加堅定,而各國政府都紛紛檢討自身的核能發展計劃。在德國、法國及意大利,上周六有超過六萬人上街示威,要求政府立即終止所有核電設施。

前香港立法局議員馮志活,是第一代反核電份子,86年大陸當局籌建大亞灣核電站時,他舉辦簽名運動、組織遊行示威,並帶同過百萬個反對興建核電廠的市民簽名,到北京向領導人請願。馮志活表示,世界各地一次次發生核事故,正反覆說明了核電的危險,對人類的殺傷力是難以預料。

他說:“因為核電廠至今仍是一個高度危險的設施,這是兩方面的,第一是很容易失控,例如日本這次就很明顯,有意外的時候,並不容受到控制,第二是一有意外,幅射範圍、影響的年期,因為幅射很多年後才能減低危害,以及對人身健康損害相當大。到現在為止,應該完全煞掣,蘇聯切諾貝爾意外後,全世界也在煞掣,但有些人有其他原因,仍想發展核能。”

馮志活認為,中國大陸不應盲目地發展核電廠,漠視人民的性命安全。

他說:“為何核電廠要建在海邊,明知道有海嘯,就是因為要冷卻,沒有海水就大問題,但近海會有海嘯,大亞灣就是在海邊,接著沿海的,嶺澳核電廠、其他南面的也在海邊。中國是有地震的,你不能預計地震在哪裡發生,無人能預計,這次地震源在海裡引發海嘯,如果震源在陸地,你說可以抵受,設計上可以抵受地震,實際上沒人知道的。”

“我認為大陸較為盲目地追隨先進的發電措施,它不知道核電廠帶來其他的問題,可能某些政府官員喜歡核電措施,可能因為先進、現代化,認為沒有核電廠就不是強國,有人喜歡好大喜功,以為技術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安全,其實發電設施是不穩定的,沒有任何措施去防止一些嚴重的意外,如飛機一樣,你只可以減低很少機會,無論如何減低,仍是有風險的,風險一旦發生,就大件事了。”

hk_nuclear_gathering305.jpg
3月20日,參加燭光晚會香港市民起立默哀,悼念日本地震及海嘯死難者。(戴維森攝)


一直關注中國核電發展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日本核洩漏後,呼籲全球立即停止建造核電廠及使用核能。組織項目經理古牧偉表示,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巴西等地,核電廠的建築質素最令人憂慮,因為建築質素往往影響到災難的嚴重性。

他說:“在建設時,不僅防震能力,包括很多不同細節,例如爈芯的質素,安全殼的質素等,這些建築細節的質素,是影響核電廠在危機時,例如這次日本福島核危機事故的安全表現,可能會提早發生洩漏,或更難穩定情況,建築質素下降可能令危機更加嚴重。”

綠色和平亦擔心,中國缺乏足夠的核安全專家及管理大量核電廠的經驗,一旦發生事故,可能引致災難性的後果。

他說:“大規模的核電的增長的確令人擔心,涉及核電行業最近鼓吹的核電復興趨勢,這種趨勢非常令人憂心,因為核電行業也承認,行業中並無這麼多專業的人手去供應這麼高速的發展,這情況下,相信會影響核電廠本身的建築質素。我們絕對希望核電的發展能終止,希望全球能做到零核電,一個更安全的世界。”

hk_nuclear_speaker305.jpg
香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在3月20日燭光晚會上講述日本最新災情。(戴維森攝)


消息發布的透明度,亦是反核人士另一關注點。去年本台率先報道大亞灣核電廠發生燃料棒洩漏幅射事件,沒有即時向外公布及通布香港,備受批評。古偉牧認為,正因為核能的危害性,各國政府必須改善通報機制。

他說:“這次事件吸取最大教訓,是整個區域的通布、消息流通,因為日本政府發布消息不能令每個政府掌握發生什麼事,這情況對鄰近地區很不利,偏偏現在沒有完善的機制,沒法掌握準確的資訊,無論中國、南韓及香港政府沒法掌握日本福島事件的危機,長遠來說,如果有同類事件在其他地方發生,一個完善通布機制對區域的核安全有一定幫助。”

面對全球能源短缺,多國正積極發展核能。世界核能協會指出,未來十年,亞洲將有過百座核電廠上馬興建。有環保團體更估算,廣東省的核反應堆,正以倍數增長,加上福建、河南等鄰近省份,南中國發生核電大災難的機會將由百分之一增加至百分之三。確保人民性命安全,還是發展經濟、開發高風險能源更加重要,值得令人深思。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