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北京對香港推行一國兩制,有評論認為對台灣有示範作用。走過20年,香港近年在濃烈的政治氣氛下,社會撕裂、民怨累積。台灣也在這幾年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台灣人怎樣看一國兩制同香港的變化呢?(聽聽文宇晴的報道)
結束156年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於1997年7月1日正式回歸中國大陸。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之下,香港曾經歷過沙士疫症爆發、金融風暴、政改爭議、人大釋法,甚至是轟動國際的"雨傘運動"。特別是在"雨傘運動"後,社會撕裂嚴重、民怨累積。政治、民生、經濟、健康、言論等方面,的確面對了不少挑戰。
原本是香港人,在80年代到台灣讀書,畢業後决定落地生根的吳小姐認為,香港這種嚴重的社會撕裂,源於一國兩制的變型。
吳小姐:說到香港本地人,我覺得他們接受了一個很大文化差異的轉變,香港人現在的生活、經濟等比較依賴大陸。因為香港畢竟政治等各方面,已經不在香港人手裡,所以自主性是比較弱的。
吳小姐慨嘆,香港的本土文化不斷流失,此情此景令人無奈。遠在台灣生活的她,看到近年來港人一次又一次上街的抗爭,也感到十分唏噓。
吳小姐:說不出那種感覺,我覺得是無奈,很想去做點事情,可是政治環境或是身處的一種變遷,都要迫於接受。不談我是香港人這方面,單是台灣人看香港人,直接來說是有點憐憫本土香港人的處境,但是又好欣賞他們那種意志力,
80後台灣新銳小說家陳又津,自小腦海中的香港印象,主要都是在電視或電影裡。直到開始寫作後,她多了機會來香港與讀者接觸,也多了機會了解香港最真實的一面。
她對本台表示,自從香港回歸以來,大陸和香港的交流相對台灣來說可能更頻繁,香港在文化上的確有很大的轉變。陳又津說,過去香港的作品不少都含有濃厚的文學色彩,但是近年來她看到的作品題材,很多都是注重本土意識。最讓她感到改變大的是在語言方面。
陳又津:我覺得比較明顯的是語言這方面,五年前我去香港領青年文學獎的時候,在銅鑼灣隨便找個人問路,那個時候他們聽到普通話是不太會回應的,可能聽不懂或是其他原因。但是現在的話,我前幾個月來香港,香港市民對普通話的接受力比較高,知道我在講甚麼。
陳又津的作品節奏輕快,小說《少女忽必烈》更成爲《印刻文學生活志》歷來最年輕的封面人物。她告訴記者,她的寫作靈感不少都是來自生活,題材可以是天馬行空,也可以是很寫實,完全可以不受限制地發揮。
她說,有時候因為現實生活,一些作家會特別找一些讀者喜歡的題材,或是為了作品能拍成電視劇或電影,都會進行一些內容的取捨。儘管有某些方面的限制,但基本上這些限制對台灣的文學創作影響不大,市面上的各類型作品依舊百花齊放。
直至2015年香港發生的"銅鑼灣書店事件",的確給陳又津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陳又津:台灣目前狀況還好,大家都照樣在寫作,但是在編劇方面比較煩惱,"這個東西中國會不會投資?要不要拍?"。發生了香港銅鑼灣書店這件事情,是影響蠻大的,就是到底能否繼續自由地閱讀?還有媒體還會否自由獨立這些方面。
香港回歸20年了,曾出現了司法制度和言論自由等方面的衝擊。在這20年裡面,台灣也經歷了多輪的政黨交替。
2014年4月,發生在台灣"太陽花學運"時流傳著"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說法,其主要涵意是香港在回歸後,雖然大陸開放自由行以及各方面的幫助,振興了香港的經濟,可是同時卻增加了香港對大陸的依賴。
因此,當時在"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參與學運的台灣人就擔心,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服貿協議,可能會令台灣帶來的"中國大陸化"的負面效應,包括台灣多年來的獨立自由,也將一一被擊破。
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向記者反映,當初中央政府承諾香港的高度自治、港人自港,在回歸不久就變了型。儘管香港民間的不滿在雨傘運動時爆發出來,可是最終也因為清場而落幕。但是他相信,香港公民社會的民主路只是剛剛開始不久,會繼續聚集能量。
林飛帆:從香港回歸到現在,原本中共政府所承諾的50年不變,現在看起來所有的政治都往另一個方向去。就是原本承諾的完全沒有達到,也沒有真正去履行,或是實踐這樣的一個目標,所以整個香港的局勢只會越來越差。我觀察到香港的狀況是香港公民社會,從過去幾年來越來越強韌,但當然還在不斷聚集能量,對一般香港公民做政治啟蒙。
台灣"太陽花學運"結束已經3年時間,但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說法卻仍然流傳著。不過林飛帆卻有了新的闡釋。
林飛帆:今天香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或是被中共作出很大程度的打壓。對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種說法其實有一點反醒,我們之後又作出一個糾正,我們認為是"今日香港,今日台灣"。這樣說是因為要把香港和台灣的整個政治狀況,必須放在一個大的地緣政治框架下理解。未來國際社會的民主發展會遇到怎麼樣的困難和挑戰,其實香港和台灣是個很重要的指標。
有部分的台灣人認為,大陸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就是希望借鏡香港經驗移植到台灣,最終謀求兩岸統一,因而一直反對。但也有台灣人覺得香港仍然是中國最耀眼的明珠,加強與大陸的交流只是利多於弊。
曾經是藝人的台灣牧師許榮彰,經常往來香港、大陸、台灣三地佈道。他表示,香港過去有"購物天堂"、"東方之珠"的美譽,旅遊業是香港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自從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SARS)後,香港經濟衰退,百業蕭條,中央為協助香港復原,開放自由行,不過隨後因兩地文化差異引發了不少磨擦。
他對記者說,近幾年來香港因為政制問題引起很多紛爭,以致讓經濟一直走下波。他形容,現在香港這顆"東方之珠" 黯淡無光。
許榮彰:香港現在感覺是蒙了一層灰,看不到香港東方之珠的亮,好像看不到,怎麼辦呢?我也是觀光客,我來香港觀光快30年了,從我8歲就來觀光了,貢獻了不少經濟。所以經濟的發展很重,香港要怎樣地保持下去,就是要透過觀光。
許榮彰批評,社會進步的首要條件是搞好經濟,若不從民生出發,繼續永無止境地爭拗,只會拖累香港的發展。
許榮彰:不管我們的分歧如何,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就是我們要讓中港台,兩岸三地和諧地發展。如果有人打著一種媒體的影響力,或是用他自己的想法來做分化,我相信香港人、大陸的同胞、台灣2300萬人當中,大多數眼睛都是雪亮的,不會被這些人來影響。
7月1日便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許榮彰認為,香港的獨特性不會因回歸後而逐漸改變,相反仍然是大陸各大城市,甚至是台灣學習的榜樣。他相信,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會有再發光芒的一天。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