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香港舊區深水埗44年的「棚仔」布市場,捱過幾次港府收地建屋風波,憑長年的抗爭奪得澳大利亞首屆「勇氣與社區參與獎」,但來到今年農曆大年初十(31日),「棚仔」終於倒下,將被「插針式」地改建公營房屋。有年老的布販向本台稱,多年抗爭以致身心俱疲,無奈數十年艱辛拼博回來的心血,現時付諸流水,歷史和回憶雙雙被毀。但也有年輕一代冀盡最後力氣,在新址承傳三代祖業,盼以另一種方式讓港人不忘自己曾擁有的「香港製造」。

俗稱「棚仔」的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於1978年建成,是香港現時唯一一個布料集中地。琳瑯滿目的各種布料,包圍由過百檔口組成的「迷宮」,成為令人著迷「尋寶地」。然而,這陪伴港人成長之地,於周二(31日)下午5時正式關閉,告別港人。

布販:在農曆新年要倒閉「大吉利是」
離別之際,「棚仔」人頭湧湧,擠滿忙於清貨的布販和前來道別的街坊。為家業堅持30多年的「天榮行」負責人潘太向記者說,這個農曆新年對他們而言,「特別深刻、特別難過」。
潘太說:不捨得,不開心,都會有點心悒。始終都30年在這,有感情的,熟客來了,叫聲我,買不買東西都很開心。沒想到在農曆新年這樣搞我們,中國人在農曆新年要馬上倒閉,是否大吉利是?
潘太說,自己憑藉布檔養大了3名子女,他們現在都已27、28歲。雖自己亦年紀大了,有退休打算,但萬萬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去結束自己辛苦建立的一切。潘太捉緊手上珍貴的絲絨布和棉布,苦訴在限期前賣不出的貨,如自己沒地方安置的話,將被港府充公回收。
潘太說:布可以清就清,否則就只能賤賣5元一碼,之後被回收。身家來的,不只是心血,自己幫人買幾十元一碼布都不捨得,自己又那麼便宜賣給別人。
市民:新址無法取代「棚仔」建立的價值
言談間,有熟客Nerry特意前來與潘太道別。她透露自己由設計學生到畢業後踏入社會,一直光顧至今。當得悉潘太不會在港府安排的新址通州街橋底街市繼續經營,她深深嘆息。她又認為,新址無法取代「棚仔」的價值。
Nerry說:對(「棚仔」關閉)的消息,跟香港很多東西一樣,都不明白為甚麼?就算明白也沒用。土地用途也要看人民、消費者的需要,不是單向的。不是一個地方問題,而是建立的關係、網絡、社區,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建築、一個新市場可取替到。
80多歲「天榮行」另一負責人潘先生,是第一代搬入「棚仔」的檔主,與「棚仔」經歷了40多年的高低起跌。
潘生說:最記得是火災,燒了兩次,都燒在這,以前頂是四面瓦,現在只餘這裡,這裡全部換新的了,損失了6、7萬元。最辛苦是天熱,這就30多度,中間的是42度,鬼叫你窮呀?就那樣捱。有時(貨)多就請苦力,自己怎搬?一、兩車貨地運回來,一匹牛仔布有80斤。
「棚仔」見證香港製衣業的風光日子
潘先生說,香港製衣業和「棚仔」曾很風光。他說,若論規模,香港的布市場可能是全球最小,但吸引了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客人,包括布廠、製衣廠以至時裝設計師、學生和遊客,因為「香港是信心的保證」。
潘生說:起碼我們不會騙人,賣給人是有多沒少,你說有否保證?
潘生最深刻是「棚仔」於2017年因為抗爭揚威海外,勇奪澳大利亞首屆「勇氣與社區參與獎」。《明報》當時報道,設立該獎項的澳大利亞規劃師Wendy Sarkissian曾親赴「棚仔」頒奬予檔販,現在「世界都在看著『棚仔』」,呼籲香港政府「拿出勇氣」與市民合作。

港府未有正視布販建議的搬遷方案
翻查資料,2005年在「棚仔」布販的抗爭下,成功令港府的清拆計劃擱置;但港府再於2015年重推「拆棚建屋」,計劃將「棚仔」搬遷至通州街臨時街市。布販結合民間多個持份者共同設計出搬遷的民間方案,建議把通州街臨時街市第1至3座預留給現有棚仔商戶,第4座則規劃成時裝資源中心,為新晉設計師提供工作空間;第5座為社區文化中心,舉辦公眾布藝活動。至今「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仍堅持向港府建議有關方案,惟一直未獲正視。該團體代表早前更形容,與港府談判多年,「心力交瘁」,只能被迫接受港府現時的安排。
潘先生亦表示,因年紀老邁,無力再堅持,隨「棚仔」的消失,他也決定退休,與街坊說再見。

年輕一代不惜捱貴租亦希望承傳祖業
另一邊廂,則有年輕一代希望承傳祖業。本身是護士的「信昌疋頭」負責人莫先生向本台說,會搬入在通州街橋底的街市繼續經營。他說,「信昌」招牌有40多年歷史,是太太的外祖父畢生血汗,所以「無論如何、就算捱貴6、7倍租金」,都冀盡最後努力守著家業,守著香港尚存的文化產業。
莫先生說:這塊招牌是我太太的公公留下來的,都留了4、50年,如果可以都繼續做,因為始終是文化一部分。我們入了不同日本布和「香港加油」的布,讓更多年輕人留意這些文化產業,始終我們要知道自己是何人,就是要由文化產業來傳承,香港人要有香港人的布。
莫生說自己是「棚仔」較為幸運的一員,其他不少檔主已7、80歲,要他們一個月內搬走積存30、40年的貨,已「有心無力」,更何況要他們在新市場東山再起?
在旁的「信昌」第二代負責人馮先生亦發出感嘆,他憶起在「棚仔」親嚐的甜酸苦辣,與街坊、檔友捱過一次次的風浪。
馮先生說:我們三代都在這,老闆娘(婆婆)第一代、我是第二代,他是第三代。這是我們跟政府抗爭時的(單張),2015年的,以及在深水埗搞的社區活動,都曾成功過很多次。十多年來都搞過不少活動,在香港曾舉行過很多很開心的事,介紹深水埗和自己舖頭。無奈他們(政府)以「居屋」為由,我們無以為辯。其實收地,我們也不要緊,但都希望這種(棚仔)都可繼續保存,當紀念館也好,不想它就此消失。

「棚仔」料今年內清拆 興建30層高公屋
據港府資料,「棚仔」預料今年內清拆,用地將會興建一幢約30層高的「插針式」公營房屋,預料可提供240個單位,以容納約670人,最快2027年入伙。而食環署回覆本台指,「棚仔」內有49個合資格經營者,當中33戶選擇離場,16戶可以下月1日起遷往鄰近的食環署新場地,無縫交接。署方強調,一直有與檔販聯繫,「棚仔」原本計劃於去年底關閉,但考慮到部分檔販希望經營至今年農曆新年後,食環署最終將關閉日期延至周二(31日)。如個別租戶在遷出時有實際困難,食環署會考慮酌情安排。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