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舊」香港(一)】香港主權移交25年 往事並不如煙

0:00 / 0:00

踏入新的一年,有人展望未來,亦有人緬懷過去。尤其是香港,經歷了3年動盪歲月,不少人對前途一片迷茫,到要作出抉擇、又或是裹足不前之際,總會回頭凝望香港人的過去——享受過自由空氣的歲月、沉醉過鄰邦羡慕的目光……但仿佛一切的光輝歲月都只能在史冊裡找到半點的記憶。本台制作一系列特輯,從建築、人物、制度,帶大家回看香港這些年來的變遷,細味香港人又或是外國人心目中真正的「舊」香港。第一集,我們訪問了一位90後香港軍事歷史學者,與及在上世紀香港最繁盛年代的知名英軍裁縫師,看看他們如何描述「舊」香港的面貌。

Watershed Hong Kong 推動香港軍事歷史等研究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25年,「去殖化」的步伐愈趨急速,伴隨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駕崩,那百年英殖歷史故事也變得越來越模糊。眼見香港舊歷史「清零」在即,90後港大畢業生Taurus Yip與友人創立民間組織「Watershed Hong Kong」,7年來推動普及香港故事和軍事歷史研究、社區公民義務,將香港開埠180年以來多個歷史分水嶺推塵出土,例如鮮為人所知的1941年「香港保衛戰」,冀讓港人鑑古知今。

訪問當日,正值2022年9月底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駕崩不久,記者與Taurus穿過英國駐港領事館門前的白色悼念花海和人龍。Taurus說,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對於當時年僅5歲的他來說,與大部分90後一樣,能親身感受的英殖回憶只餘那夜凌晨的移交儀式,儘管如此,他仍對香港昔日「事頭婆」的離世感到失落。

2022年9月8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數日,英國駐港領事館門前佈滿白色悼念花海。(張仁 攝)
2022年9月8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數日,英國駐港領事館門前佈滿白色悼念花海。(張仁 攝)

Taurus說:我認為英女皇多年服務展示領袖風範、溫厚長者的形象,(我對英女皇逝世)好似有少少失落的感覺,有少少惋惜,知道一個畢生為國家貢獻的人,始終都要離世,服務至最後一刻。

懷念「舊時」或因港人可安居樂業?

香港脫離英殖時期25年,為何還有人懷念那些「舊時」?Taurus認為,或因舊時港人可安居樂業,「少點要怕的事」。

Taurus說:過往香港的經濟發展,在70至90年代非常急速,對很多人來說是安居樂業、發展得很快的年代。這段成長經歷伴隨的是以前英國統治的時期,會有很多嚮往。以前會說「前港督麥理浩黃金十年」,大家將以前的回憶和感覺連結在一起,很懷念當時候順風順水的感覺。

「Watershed Hong Kong」 創辦人 Taurus Yip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受訪時稱,香港過百年的戰爭史實,都值得讓港人去了解「香港是怎樣一路走來」。(張仁 攝)
「Watershed Hong Kong」 創辦人 Taurus Yip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受訪時稱,香港過百年的戰爭史實,都值得讓港人去了解「香港是怎樣一路走來」。(張仁 攝)

沿路走到香港最「年輕」的法定古蹟香港大會堂(Hong Kong City Hall),Taurus說,門上英國皇室徽號和戰後現代建築設計,散發昔日的西方莊嚴詳和氛圍。他引路到位於紀念花園中央的12邊形紀念龕,其為紀念「二戰」中為港捐軀的軍民,內存陣亡者名冊和鑄刻陣亡隊伍名字的木匾,牆上鑲有「英靈宛在、浩氣長存」8個字,兩扇銅門上鑲有軍隊的軍徽。

Taurus對原有水道的設計無獲得保留深感遺憾。

Taurus說:1992年的原始設計,當時這裡有一條水道,經過這棵樹流出去。建築師馮永基指出,水道側望會有樓梯級,寓意引領英靈上天國。

言談間,Taurus如數家珍地逐一展示從小到大的收藏品,包括英軍皇家勳章、二戰星章、二戰戰爭獎章(War Medal)、戰役服務獎章以及義勇軍期刊等,懷緬1941年二戰日佔時期的「香港保衛戰」中,來自英國、加拿大、印度及香港,為保衛香港而英勇犧牲的每位軍民。

Taurus展示從小到大的收藏品,包括英軍皇家勳章、二戰星章、戰役服務獎章、郵票等。(李若如 攝)
Taurus展示從小到大的收藏品,包括英軍皇家勳章、二戰星章、戰役服務獎章、郵票等。(李若如 攝)

Taurus更道出鮮人知道的歷史,原來1941年12月9日,日軍與英軍在港人熱愛郊遊的城門水塘主霸附近山脈交戰;印度裔安薩里上尉(Captain Mateen Ahmed Ansari)在香港淪陷、被日軍關押後,寧死不屈拒出賣同僚,及拒供出任何對英軍不利的情報,而慘遭日軍饑餓虐打,最後更遭斬首行刑……

書上沒有的「不代表不存在、不值得保留」

不少人好奇,年紀輕輕的Taurus,為何會醉心研究從不落墨於香港教科書上的「香港保衛戰」史實。他說,書上沒有的「不代表不存在、不值得保留」。

Taurus說:我大學修讀日本研究歷史,原來住的宿舍在1941年打仗的時候有大師兄死亡,感覺有點想像不了。大家看二戰《諾曼第登陸》,好像事不關己的電影題材,突然之間戰爭卻與自己很近。在現在的課程,我自己經歷過,對於「香港保衛戰」的過程並不多,可以說是沒有,主要都是戰爭的原因和後果,如果我們仔細去處理本地歷史,對凝聚社會、了解香港都是一件好事。

Taurus帶記者再步上香港公園,「探訪」躲藏在路邊草叢的「奧士本銅像」,介紹其為紀加拿大軍人奧士本在「香港保衛戰」中,與日軍激鬥時引爆日軍投擲的手榴彈英勇捐軀的事跡,而銅像隨城市經「三遷」才到此地。他說,「融入社區」是可行的方式讓港人接觸這段歷史。

Taurus帶記者到香港公園參觀「奧士本銅像」。(張仁 攝)
Taurus帶記者到香港公園參觀「奧士本銅像」。(張仁 攝)

不過,香港自主權移交後,歷史洗刷的步伐似乎不饒人。昔日每年8月底紀念二戰的「重光紀念日」,及昔日每年11月11日紀念一戰的「和平紀念日」均被取消,改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香港保衛戰」老兵慢慢離世;相關紀念建築和古蹟,如港大「賴廉士體育中心」逐一消失;香港紀律步隊的英式步操更改為中式步操……別過「事頭婆」英女皇後,2022年12月初,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指出,香港須「完全徹底擺脫殖民統治的影響」,為近年來中共官員首次表明香港要「去殖化」。

借故鑑今 讓港人了解「香港是怎樣一路走來」

Taurus認為,畢竟香港過了1997年後,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脫離英國風格的發展軌跡是在所難免,但那過百年的戰爭史實、歷史分水嶺留下的足跡,都值得好好保存,好讓港人去了解「香港是怎樣一路走來」。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主權移交儀式。(路透社資料圖片)
GENERAL VIEW OF THE HANDOVER CEREMONY IN HONG KONG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主權移交儀式。(路透社資料圖片) (Kimimasa Mayama)

Taurus說:梳理清楚事實本身,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最重要是基於以前發生過的事實和紀錄,忠於事實紀錄,述說我們的故事,是這時代下應有的態度。香港一直很重視經濟發展,這幾年疫下各行各業都受衝擊,香港人對於自己和香港的前途都很憂心,梳理好歷史 ,知道香港的發展軌跡是很重要,了解以前的人如何面對這抉擇,有助這刻作艱難的決定。

「阮氏洋服」逾半世紀的裁縫年華

由年輕一代Taurus對保存及重新發掘香港歷史的執著,畫面轉向年近七旬的知名「阮氏洋服」店主裁縫阮邦冠,他活躍的時期正是香港上世紀最繁盛的年代。踏進其位於中環「大館」的店舖,琳瑯滿目的英軍兵團紀念牌、勳章、徽章和英式服裝掛滿四周,無聲地訴說其逾半世紀的裁縫年華。

在工業蓬勃的七、八十年代,阮邦冠與大哥阮邦飛,藉阮父於石崗軍營開雜貨店的機遇,獲英軍軍官賞識,1977年成功進駐石崗軍營,成為唯一為英軍做軍服的華人裁縫,創立「阮氏洋服」,其後遷往赤柱軍營服務。

不過,在軍營謀生非易事。時值港英時期,華人地位低,阮邦冠稱,初入軍營飽受謾罵和欺壓,加上每兩年調防一次,每隊兵團各有文化,制服要求各異,故經常碰釘,笑言「被英軍用衣服擲面,是家常便飯」。後來,他深明軍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由衣服顏色深淺、徽章、官階「禾花」、鈕扣車縫位置、距離、尺寸及數目,錯一不可,否則他們捱罵,亦令軍兵受罰。

阮邦冠笑言,被逼出香港人「求生本領」,咬緊牙關記熟和苦練,不斷從錯誤中學習,甚至飛去英國布廠鑽研蘇格蘭裙,「不知不覺對英國制服工藝的高雅品味、一絲不苟的執著著迷」。他自豪地說,當時自己更成為軍服「活字典」,以手藝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友誼。

「阮氏洋服」店主阮邦冠在逾半世紀的裁縫年華,見盡香港興衰動盪。(張仁 攝)
「阮氏洋服」店主阮邦冠在逾半世紀的裁縫年華,見盡香港興衰動盪。(張仁 攝)

阮邦冠說:所屬部隊來了香港很短時間也好,臨走時都送上小禮物。

「實事求是」的英國人

他稱,雖然經常捱罵,但英國人有一個好處是「實事求是,好就讚,錯就罵,亦會認錯」,他提及有一次被誤會弄錯車縫位置,重做工序繁複,一度氣得差點要「劈炮」,沒想獲英軍一名軍官前來道歉。

雖然1994年英軍遷出赤柱軍營,「阮氏洋服」搬到舊中環街市,改為做西裝生意,但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英軍離別之際仍不忘邀請他為英軍在移交儀式上親造最後一套軍服,「英軍主要要求做NO.3 Dress的白色制服,及修縫英格蘭裙,包括縫製三軍司令的制服」,「那晚的滂沱大雨,真得很難忘,亦有點失落感」。

走出軍營轉戰平民市場,阮邦冠稱見盡香港的製衣工業「威水」時光。

阮邦冠說:香港在70至80年代,基本上每個遊客,需要穿西裝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找裁縫。

「香港製造」是信心保證

阮邦冠補充,當時香港工藝在各國享負盛名,「洋服店、裁縫店開到成行成市」,「因為香港人肯學肯捱,在洋人身上吸收各樣手藝和文化」,「『香港製造』是信心保證」。

除了工業興旺,阮邦冠亦見證香港興衰動盪。他說,當時「到處是黃金」,在九七股災前,香港股票市場亦興旺,「幾乎周街都是有錢人」,要求用料名牌,手工精緻,有客人曾訂造約一套3000多港元的西裝時,更自豪地透露「是股票送的」。

遺憾香港「少了品味,變得單調」

阮邦冠嘆息,香港1997年後似乎很多東西都走了樣,昔日引以為傲的工業淪為夕陽行業,經濟環境大不如前,連造西裝也變為一件很奢侈的事。不過,他最遺憾的是香港「少了品味,變得單調」。

阮邦冠說:其實我發覺現在很多政府官員,對於衣著也沒有了品味。很多人也喪失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很重要。凡事別人說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你自己放進口裡,好不好味只有自己才知。在我的年代,香港之所以蓬勃起來,是大家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令到這社會活生生。我覺得有時增加外國的元素,或增加不同的文化,會令到各有所取,不只是清一色、死氣沉沉。

阮邦冠稱,即使闊別英殖時代的軍營裁縫生涯20多年,仍會與不少昔日駐港英軍大談當年情。(張仁 攝)
阮邦冠稱,即使闊別英殖時代的軍營裁縫生涯20多年,仍會與不少昔日駐港英軍大談當年情。(張仁 攝)

Taurus和阮邦冠雖然生於不同年代,但卻對香港有同一想法,就是「香港的中西合壁,殖民期時代留下的特色,都是香港很重要的經濟特色,實在不希望令到港人引以為傲的特色,從此褪色」。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