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七中全會結束,預視著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可破格連任,但民間反應相當大,主要原因,是習近平過去10年的政績乏善可陳,不論內政、外交,都把中國帶到內外交困的局面。儘管中國官媒最近大力吹噓習近平政績,但大量官方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均出現倒退。學者分析,習近平上台10年以來,都在「走回頭路」。

「全黨同志的重托,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這是對我們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們肩上沉沉的擔子,這個重大的負任,是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發表講話。
2012年,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接任總書記一職,擔當起「為人民服務」的擔子,這個帝位一當就當了10年,甚至永續。
中國官媒形容,這位國家領導人翻過高山,走過險路,不但成功脫貧攻堅,解救近億中國民眾脫貧,更堅定推進從嚴治黨,推出反腐敗鬥爭,甚至令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至2020年更親自領導抗擊新冠疫情。
10年過去,回顧習近平的政績,現實又是如何?
習近平上台10 年令中國內外交困 走上毛澤東的回頭路
熟悉中國問題的悉尼科技大學政治學者馮崇義對本台分析,習近平上台以來令中國內外交困。
馮崇義說:他上台10年以來,中國內政外交內外交困,整個經濟不斷下滑,百業交迫的狀態,「一帶一路」、「雄安新區」,所有這些項目都是爛尾工程,浪費了很多錢財,現在是沒有經濟效益,在正常情況底下,這樣的政治領導人應該被拋棄,被趕下台,可是在中國是相反,他反而權力愈來愈大,而且繼續連任,這實在很荒唐。
台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範則認為,共產黨體制內不是公平競爭,習近平將權力集中在自身,是為了避免有人想對自己發動政變,加上從他整肅整個公安系統可見,習近平缺乏安全感而走上「回頭路」。
丁樹範說:習近平愈來愈沒有安全感,所以要透過走回頭路,把權力集中在手上,把自己變成像毛澤東一樣的領導,才有安全感,所以我覺得的確他後來在走回頭路,在開倒車,幾乎就是走毛時代,就是變成至高無上的領導。
2012 年與2022 年中國第二季GDP 同期增長率相差19 倍
習近平被指「一事無成」,從官方經濟數據可以引證。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30年,平均年增長率在10%左右的高位,2012年開始下降到7%至8%,至2016年進一步減速至6%區位。而在疫情影響下,2020和2021年已經跌入5%。
至2022年,中國國家 統計局指,今年4月到6月,中國經濟僅比去年同期增長了0.4%,遠低於政府最初制定的5.5%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如果與10年前同期比較,2012年第二季的增長率為7.6%,而全年增長率為7.8%。
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成美夢 成立5 年接近「爛尾」
習近平的政績工程,要數到他的「千年大計」、2017年4月正式成立的「雄安新區」,由河北省及周邊部分地區組成,以推動京津冀地區發展。5年前,中國官方宣傳「雄安新區」計劃時,曾誇下海口聲稱要斥資30萬億元人民幣,「打造一座未來之城」,並將北京重要的政務機關、國有企業、高校機構等遷至此地,希望能成為中國的「副都心」。


不過,這項「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近年屢傳「爛尾」消息。2020年高鐵雄安站正式啟用,有大陸傳媒今年6月引述中國鐵道數據,發現相當於6個北京站的雄安站,現時每日只剩一趟車。而近年來,「雄安新區」建設停擺,遠不如河北省境內其他城市,街道冷清,亦無法吸引企業資金與人才進駐。外界認為這項計劃不但無法成為官媒口中的「新北京」,甚至淪為政治的犧牲品。
香港2019 年爆發「反送中」運動 國安法壓境惹國際批評
「當前,香港正處在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未來5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習近平說。
2017年中共十九大會議,習近平為治港政策定下主調——「牢牢掌握中央對港澳全面管治權」。至今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香港主權移交25周年大會上,形容香港走向「由治及興」。

香港問題是習近平任內的巨大挑戰,10年間的管治,香港社會變得更極權高壓。香港經歷大型政治抗爭運動,包括2014年的「佔領運動」,至2019年「反修例」風波等大型政治抗爭運動,官方最終都是以高壓統治擺平「內亂」 。
港人爭取多年的「真普選」承諾沒有兌現,換來的是官方在2020年實施的《港區國安法》,香港大部分民主派身陷囹圄,公民社會瓦解。國際社會批評,這條「辣法」侵犯人權、自由,有損香港國際形象。
馮崇義認為,習近平是徹底摧殘香港公民社會。
馮崇義說:犯了很多罪在香港來講,本來香港是在英殖時期積累了非常發達的公民社會,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很成熟,各方面落實了自由、權利,有法治、獨立司法,但是習近平上台之後,鎮壓「雨傘運動」、鎮壓「反送中」運動,然後在香港強推《國安法》,把香港原來的民主自由、法治、公民社會都徹底摧殘掉了。
香港移民潮下 港不再為中國「生金蛋」了
「反送中」運動加上《港區國安法》實施等因素,香港政局動盪,加速香港移民潮,香港人口由10年前的淨移入,變成「有出無入」。
港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年中的人口為729.16萬人,是連續第3年下跌;去年淨移出人口達11.3萬人,是1997年有紀錄以來最高,而過去3年共有24.5萬人淨移出;而2012年年中香港人口為713.6萬人,比2011年年中增加6.4萬人,增長率為0.9%。在同期內,香港居民淨移入人數為1.46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香港勞動人口亦同時下降至2012年以來最低水平。港府數據顯示,至今年8月,香港勞動人口降至375萬人,自2018年8月以來減少約6%,是接近10年來的最低點。其中,4月的就業和求職人數減少約33,700人,是自1990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大國外交」下 「一帶一路」的夢想與現實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習近平「大國外交」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2021年中國官方數據顯示,簽署合作協議的國家已達140多個。這項倡議被中國輿論稱讚為「打開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瓶頸的鑰匙」,中國政府更希望「一帶一路」有助於解決中國資金和產能過剩的問題。
不過,中國輸出的這種基建投資項目,引起西方多國批評中國是推動「債務外交」,指責中國借「一帶一路」「引誘」貧窮國家落入貸款陷阱,實行「經濟殖民」的戰略,惟中國堅決否認。
其中最為人詬病的例子,是今年7月宣布破產的斯里蘭卡,該國欠下了510億美元的巨債,其中欠中國的債務高達至少1成。外界質疑,斯里蘭卡陷入債務危機的最大的原因,是與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有關,中國近年不斷借出巨款予斯里蘭卡大興土木,惟一直未獲得預期收益,令斯里蘭卡債台高築。
中美關係惡化 西方抵制中國霸凌主義
在中美關係上,習近平2012年上任以來,他採取的「戰狼外交」令中美關係陷入「新冷戰」,甚至令中國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抵制。
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而在習近平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分別領導兩國下,中美關係因經濟及政治問題惡化,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至今仍然持續。

針對中國打壓新疆維吾爾人及香港人權問題上,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反對聲音愈來愈強。2022年,北京冬奧會亦受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西方多國的外交抵制。
丁樹範分析,中國的外交政策可分為西方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兩部分,在聯合國會議中,中國可以拉朧一些發展中國家以抵制西方國家的議案,而中國目前面臨美國對高科技領域等制裁,亦會長遠易響科技產業。
丁樹範說:中國跟傳統西方國家的關係都是愈來愈糟糕,從歐盟到日本到韓國等等,當然包括美國,坦白講關係都非常壞,主要問題是,習近平某種程度來講可能是過早想於稱霸,習近平好多作為的確讓很多國家產生這種印象。
戰狼風格令「兩岸統一」漸行漸遠?
「兩岸統一」是習近平任內首要政務之一,不過從台灣民調反映,台灣人對於兩岸統一比起約10年前的支持度有所下跌,變成更支持台灣獨立。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
8月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50%受訪台灣人支持台灣未來要獨立;僅11.8%選擇未來兩岸統一;25.7%選擇未來仍繼續維持現狀。2011年,即習近平上台前,基金會調查顯示,當年支持台灣獨立的受訪者僅得34%;25.9%維持現狀;19.3%支持兩岸統一。
丁樹範分析,原因在於習近平對台政策失敗。
丁樹範說:他2019年1月2日的講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這個失敗影響是非常大,本來蔡英文在連任一開始,民調是不好的,可是因為他(習近平)很糟糕的對台政策,讓蔡英文反敗為勝,後來加上中國處理香港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說明習近平對台政策非常失敗。

習近平過去多次公開表示,「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絕不為任何形式的台獨勢力留下任何空間」。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表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願意以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其中首度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台灣人對有關說法感到質疑。
馮崇義認為,所有這些內政外交方面的胡作非為,歸根結底是習近平要在中國恢復極權統治,對內實行專制、對外施展擴張,所以到「二十大」如果他得到連任的話,中國狀況將會愈來愈壞。
我們明天(14日)會為大家作出具體分析,試探未來10年中國在習近平治下的局面。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